价格下降影响牲畜出栏量,家禽类受价格回落影响较小
——2008年三季度畜牧业生产情况分析
2008年,在价格因素的刺激和政策因素的引导下,我县畜牧业生产得到了稳步发展。虽然自2008年二季度初起,畜禽产品价格开始逐步回落,但是畜禽养殖仍然有所获利,特别是养殖周期比较短的禽类,其生产仍然处在一个上升的阶段。生长周期和繁殖都比较长的生猪和牛等的养殖情况却有不同,生猪存栏同比是增长的,而出栏同比有所下降;相反,牛的存栏下降比较多。小品种牲畜由于价格因素的影响,养殖量增加比较多。
一、三季度畜牧业生产情况
从统计数据看,2008年三季度末生猪存栏8.73万头,比上年同期增加0.75万头,增长9.4%,其中能繁母猪0.41万头,比上年同期增加0.02万头,增长5.1%;一至三季度共出栏肥猪7.32万头,比上年同期减少0.38万头,降低4.9%;牛本季末存栏为5776头,比上年同期减少308头,降低5.1%;牛一至三季度出栏1682头,比上年同期增加84头,增长5.3%;羊本季末存栏为0.48万只,比上年同期增加0.02万只,增长4.3%;羊一至三季度出栏数为0.47万只,比上年同期减少0.07万只,降低13.0%;家禽本季末存栏45.14万羽,比上年同期增加12.6万羽,增长38.7%;家禽一至三季度出栏数为58.92万羽,比上年同期增加18.12万羽,增长44.4%;兔本季末存栏为0.63万只,比上年同期增加0.61万只,增长幅度较大;兔一至三季度出栏数为0.21万只,比上年同期增加0.2万只,增长幅度同样比较大;今年一至三季度禽蛋产量为306吨,比上年同期增加70吨,增长29.7%。
二、优惠政策对畜牧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为了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扶持养殖户生产的激励和优惠政策。从去年开始,省、县二级政府出台了鼓励广大饲养户增加可繁母猪的激励政策,分别给养殖户每头可繁母猪80元和20元的补贴。省里对生态生猪养殖规模大户予以资金支持,我县有三家生猪规模户分别得到了立项补助资金;我县还出台了对今年因冰雪天气而受灾比较严重的160多个行政村农户给予扶持政策。对每户养殖200只鸡鸭和3头以上生猪的养殖户分别给予200元和500元的补助。另外还有给予饲养户每头能繁母猪50元的饲养补贴、给付48元的保险额和生猪保险费由政府补贴50%等优惠政策。此外,还免除了猪预防针的全部费用,每头猪的检疫费也相应降低。各级政府这些扶持和优惠政策,对我县发展畜牧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产品价格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周期性的价格变化,对我县畜牧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今年以来,畜禽产品价格一直在较高价位运行,但是自今年二季度初起,市场猪肉价格开始回落,同样仔猪、肥猪、禽类等畜牧产品的价格都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跌现象。生猪收购价格从最高时的19元/公斤左右跌至13元/公斤左右,跌幅达到了32%。规模户养殖的生猪,在最高价位时,一般每头生猪的毛利润为800元左右,而生猪收购价格回落到15元/公斤时,养殖一头生猪的毛利润下降到100元左右,利润空间被大大挤压。生猪收购价格的下降对生猪养殖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虽然,生猪总存栏比上年有所增加,但是出栏同比却是下降的。禽类产品的价格也有一定幅度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低于生猪价格回落的幅度,所以,今年三季度季末家禽存栏和一至三季度出栏数均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四、饲养周期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不同的畜牧品种,繁殖和养殖的周期有长有短。生猪等牲畜类产品繁殖和养殖的周期比较长,禽类等畜牧产品繁殖和养殖的周期均比较短。一头可繁殖母猪从选种到生殖至少得1年半时间,在这样长的时间里,市场价格起落的变化比较大,因此可能就会对此类品种产品的生产带来一定影响。畜牧业生产中,饲养和繁殖周期长的畜牧产品生产受养殖周期惯性影响比较大,原来的饲养规模和发展状况对处在产品价格高位时的该类产品生产具有潜在影响。而繁殖和养殖周期比较短的禽类产品的生产,基本上可以随着市场变化的进程而改变养殖量,所以在禽类产品的价格比较高的时候,禽类产品的存、出栏均会有所增加。我县今年三季度季末家禽存栏和一至三季度出栏数均比上年同期增加比较大,就是因为禽类产品繁殖和养殖的周期短的原因所致。
五、我县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养殖户抗风险能力依然偏弱。仅从2006年一季度末始发的畜禽产品价格大幅度下滑行情,直至三季度的季中才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和2007年二季度以来畜禽产品价格突然攀升到2008年二季起又转而开始下降的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到,我县广大畜牧饲养户抵御价格风险的能力比较差,在价格突然下降的情况下显得手足无措,毫无积极的应对风险的方法和有效的化解风险的措施,只是消极地以屠宰栏内畜禽、减少饲养量等方法来规避风险。而一旦市场陡然变化,行情由冷转热,广大饲养户栏内牲畜已所剩无几,因此仍然不能充分享受到市场变化带来的实际好处。
2、规模饲养户数量少规模也小。据统计,我县2008年上半年共有生猪规模饲养户50户,其中仅有三户的饲养规模比较大;禽类规模饲养户更少,只有17户,而且养殖规模也比较小。而且现有的规模饲养户其养殖量不大、养殖方式不先进,管理也比较落后。
3、养殖户的信息来源较为有限。由于广大饲养户养殖数量、养殖规模都不大,而且散居在全县各地,对来自畜牧行业的有关信息知道得比较少,其获得的信息量也不大,得到信息的速度也慢。尤其是居住在偏远地方的养殖户,对养殖、防治、生产、销售的各种信息知道得就更为有限。
4、养殖户的市场观察力比较差。正因为广大养殖户所得到的有关养殖专业方面的信息比较有限,加上对市场的分析判断能力也有局限,因而对瞬息变化的市场行情的观察能力也当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只是在市场情况发生实际变化之时多数养殖户才有反应,根本不能掌握市场变化的规律,所以往往在循环往复的市场变化中吃亏受损。
六、对我县畜牧业生产现状的思考
1、调整传统畜牧业生产结构。我县养殖户一贯不变的永远是生猪和鸡这二大当家品种,当消费者不断变化消费产品的今天,这种一成不变的养殖方式显得特别落后。只有按照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不断调整养殖业产品结构,才能改变养殖业落后的局面。
2、鼓励规模饲养户做大做强。我县规模饲养户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都比较落后,应该鼓励广大养殖户走规模养殖的道路。对现有的规模饲养户也应该鼓励其不断做大做强。
3、尝试发展畜牧初级加工业。到目前为止,我县尚无畜牧加工企业,当人民的生活达到一定水平的今天,有必要鼓励有关的农业龙头企业或者一些其他企业尝试开辟畜牧初级加工行业。
4、建立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应该积极组织广大养殖户建立专门的畜牧业合作社,切实提高我县畜牧产业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