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遂昌县旅游业飞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遂昌县旅游业飞速发展
——— “十一五”时期遂昌县经济发展系列分析之八
遂昌旅游门类比较齐全,旅游景点的品相颇佳,自然和人文旅游产品的含金量较高。仅以现有景点看,初步归类就涉及5大门类和13个小类,可以让有不同偏好的游客充分享受各种旅游产品的风味。“十一五”期间,遂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确立“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强势推动旅游业发展。五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量达941.2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38.4亿元,两项指标分别以年均77%和82%的增幅快速增长。
一、“十一五”期间遂昌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1、旅游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通过多年来的努力,旅游业已成为遂昌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主要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十五”末全县接待游客人次仅为24.11万,旅游综合收入6951万元;“十一五”末全县游客接待量已达402.8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27亿元,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两项指标分别是“十五”末的16.69倍和23.4倍。同时,遂昌旅游在省市的排序位次大幅前移,接待游客总量由丽水市倒数跃居全市第二位,两项指标增幅连续5年位列丽水各县(市、区)之首和全省26个欠发达县(市、区)前列。经过“十一五”的“吆喝”,遂昌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先后拥有了“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中国十大特色休闲旅游基地”、“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黄金之旅”、“浙江省十大生态旅游名城”、“中国绿色名县”等“国省字号名片”,“健康、快乐、休闲”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要健康、到遂昌”被越来越多人认同。旅游产业在推动遂昌投资环境改善、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显著提高。
2、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遂昌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节庆文化旅游、度假休闲旅游、自然风光旅游、红色旅游等频奏凯歌,其中农家乐乡村度假休闲游从无到有,发展最为迅速。遂昌以大力推进湖山耕读人家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建设,来带动大田、垵口等地农家乐发展,不断增量扩面;以创建三井、石笋头、珠村畈、红星坪等精品农家乐为抓手,努力提升全县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质量。“十一五”末,全县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共有64个,其中省级特色示范村2个、省级特色示范点2个,市级特色村11个、市级特色示范点4个,四星级农家乐3家,农家乐经营户增至316户,农家乐直接从业人员达1174人,农家乐村点共接待游客75.5万人次,旅游收入4560万元。乡村休闲旅游已逐渐成为全县统筹城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龙丽”高速建成通车,县内留有4个高速出口,极大方便了游客出行,同时景区道路南尖岩至神龙谷公路基本建成通车,车站路改造工程实现通车,石练旅游换乘中心投入运营,51省道上江至三墩桥段公路改建、石王公路改建二期等项目加速推进,峡湖金线改建工程顺利开工,全县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被打破,连接外部的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每年均有10多个项目得以开发建设,旅游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亿多,其中政府主导开发的南尖岩景区累计投入6886万元。至“十一五”末,已建成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南尖岩、神龙谷、千佛山4个国家
4、旅游客源市场开拓进展迅速。“十一五”期间,遂昌根据旅游市场结构,有计划、分步骤在目标市场进行宣传促销,逐步建立了“政府主导、企业跟进”的旅游营销机制,提出了以“金山林海•仙县遂昌”为统一的对外整体形象,树立了“健康、快乐、休闲”的旅游品牌,确立了“主攻上海、兼顾苏南,拓展省内、深化本地”的营销战略。并安排旅游发展经费近2000万元,主要用于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宣传促销的思路更加明晰,方式更趋多样化。同时,切实加强有关旅游区域的互利合作,形成了对内对外全面开放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了以省外上海、苏南,省内丽水、杭州、温州、宁波、衢州、金华、台州等城市为主的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金山林海•仙县遂昌”旅游整体形象进一步提升。
5、旅游文化节庆活动精彩纷呈。遂昌借助得天独厚的优质山水资源和汤显祖文化名片,大打节庆牌,让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高度融合。“十一五”期间,围绕“节庆文化常态化、传统文化产业化、群众文化职业化”的工作定位,全县每年举办各种乡村特色文化节庆活动,形成了以浙江省重点扶持的文化节庆活动——以“汤显祖文化节”为龙头,四季有节庆,月月共欢乐,形成了春有“班春劝农”、“三井问茶”,夏有“杜鹃烂漫”、“二江源漂流”,秋有“七月秋赛”、“北界红提”,冬有“酒浸山乡”、“油茶飘香”为代表的20多个节庆活动,带动了3万多农村群众直接参与,吸引了数十万中外游客慕名前来。2007年,遂昌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共有3万多条非遗线索,涵括手工艺、杂技、美术、民间文字、音乐等,细分有2030项之多,其中,“昆曲十番”、“班春”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另外,台阁等7项被列入省级“非遗”。
二、旅游对其他行业的推动
旅游产业是一个涵盖了一、二、三产,由众多行业构成的产业群体,这些行业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层次结构分布特征,所以旅游产业较其他产业更容易形成产业集群,并与其他产业联系紧密。
1、旅游对投资的拉动作用。随着遂昌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战略的积极推进,旅游业投资呈现强劲增势。五年中,旅游业累计完成直接投资近8亿元,完成包括道路在内的间接投资达19.78亿元。
2、旅游对文化的推动作用。遂昌因旅游而丰富的好川文化、黄金文化、竹炭文化、摄影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戏曲文化等,直接或者间接地推动了地方文化工作的发展,也促进了遂昌文化产业的繁荣。
3、旅游对三产的引领作用。“十一五”期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餐饮、商贸、住宿等其它行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末,全县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13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为15.1%,比“十五”末提高近5个百分点。
4、旅游对二产的带动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竹炭、茶叶以及其他加工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以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为例,该景点仅2010年销售的自产金银首饰营业额即达3413万元。
5、旅游对一产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的发展休闲生态旅游,近年来遂昌建成了17大品种30个原生态农产品基地,累计实现产值5600万元。生态农业的推进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三、旅游与经济转型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是世界第一大产业,据测算,旅游业每创造1元收入,就会带来4.3元的综合收入;每创造1个劳动岗位,将为社会带来6-7个就业岗位。很多国家以及我国一些地方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解决劳动力就业、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十一五”末,全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共实现增加值7.1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28.8%,年均增长22.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0%,占全部GDP的比重为12.0%,分别比“十五”末提高了5和3个百分点,同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60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3万多人。大力发展旅游业,将对遂昌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决定性作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县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1、总量待增,潜力待挖。从总体上看,由于起步相对较晚,自然和人文景观尚待进一步的提升档次,文化内涵的挖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遂昌县旅游的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仍然需要不断提高,旅游总收入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与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总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与旅游发展强县相比,仍然有比较大的潜力可挖掘。
2、主线不明、规模偏小。遂昌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但是特色鲜明和参与性强的自然旅游区不多,尤其是对以怎样的旅游主题来吸引游客的定位不明晰,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人求新、求奇、求乐的旅游需求。旅游景点虽多,但是比较零散,特别是缺乏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核心旅游区。旅游服务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游客面较窄,境外游客较少。
3、要素不全、投入不足。“吃、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中,行、购、娱相对偏弱。我县旅游区“点多、面广、分散”,有些旅游区之间的交通道路未达到顺畅要求;方便快捷、质优低廉的旅游交通工具比较缺乏;具有遂昌独特色彩的旅游消费品、纪念品不丰富,让游客特别感兴趣的娱乐活动比较少,形成了白天缺购物,晚上缺娱乐的现象,以至游客在遂昌停留时间短,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尚待进一步加强。除四个国家四A级景区建设上了一定规模、颇成气候外,其他旅游区投入开发建设力度有待加大。
五、意见与建议
1、确立一个旅游主基调。遂昌县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异,人文资源内涵丰厚。在遂昌境内,既有云深不见处的原始森林、水天共一色的白马山麓、穿云直摩天的石姆岩壁、清泉接飞瀑的神龙峡谷,也有秉烛书惊梦的汤公遗迹、明清一条街的独山景区、将军战犹酣的红色山村,既有享誉海内的“江南金矿”,也有声名鹊起的湖山自涌温泉。如何将众多的旅游资源的内涵有机揉合起来,以在宣传、广告、推广上有一个明晰的定位,使遂昌的旅游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亟待确立一个立意高远的旅游主基调。
2、组织文化采风活动。商、周时即有诗官采风之习,从此留下一部传唱千古的美丽诗集。遂昌县可考的人类活动历史达4000多年,口耳相传保留在坊间市井的文化遗产应不在少数,有必要开展抢救性的采集工作,并且组织专业人员收集、整理和撰写与遂昌旅游有关的故事、传说等。
3、好川人探问及遗址复原。好川遗址是遂昌先人留给后代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也留下了一些可供我们探索的问题:好川人的去向究竟怎样,是勾践先人、阖闾祖先、抑或姑蔑国人前辈?以此作为引发游客对遂昌旅游探源性游兴的触发点,进一步提高遂昌旅游的品位。好川文化遗存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应按照好川文化的实际情况以及参照同时期其他文化遗存地的有关情况,对其遗存、遗物进行一定的复原、复制等工作,以期拉长遂昌旅游文化的时空跨度。
(稽查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