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
公开年报

关于印发遂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遂政发〔2011〕53号
索引号:2662104/2011-65936 生成时间:2011-07-27 10:41:16 发布机构: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遂昌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遂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遂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县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〇一一年七月七日

 

 

 

 

 

遂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遂 昌 县 人 民 政 府

二〇一一年三月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 6

(一)“十一五”奠定良好发展基础. 6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0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发展目标. 14

三、加快建设生态产业体系,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17

(一)全力推进生态工业. 17

(二)提升发展原生态精品农业. 22

(三)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 24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28

四、全力推进城乡融合,全面提升统筹发展水平. 32

(一)优化县域空间布局. 32

(二)加快建设精品县城. 34

(三)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 35

(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36

五、加快优化生态环境,着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38

(一)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38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9

(三)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40

(四)加快生态林业建设. 40

(五)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41

(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体系. 41

六、大力弘扬原生态文化,全力打造仙县文化品牌. 42

(一)倡导遂昌人文精神. 42

(二)全力打造汤显祖文化品牌. 43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3

(四)着力发展文化产业. 45

七、强化科教人才工作,切实增强软实力支撑. 45

(一)推动教育优先发展. 46

(二)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47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8

八、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49

(一)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49

(二)促进充分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50

(三)提高群众健康素质. 51

(四)提升人口工作水平. 53

(五)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54

(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55

九、深化区域合作交流,切实提高经济发展外向度. 56

(一)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56

(二)提升外资利用水平. 57

(三)加快“引进来”步伐. 57

(四)强化区域合作与交流. 58

十、创新管理机制,不断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59

(一)深化乡村休闲产业培育模式创新. 59

(二)深化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 59

(三)深化行政管理创新. 61

(四)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61

十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县域发展支撑能力. 62

(一)综合交通网. 62

(二)水利设施网. 65

(三)能源保障网. 65

(四)高速信息网. 66

(五)防灾减灾网. 67

十二、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7

(一)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 67

(二)组织实施五大重点工程. 68

(三)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 69

(四)切实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69

 

附件一:名词解析

附件二:1.空间开发策略示意图

2.农业产业布局示意图

3.旅游产业布局示意图

4.服务业集聚区示意图

5.综合交通网络示意图


《遂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遂昌县委关于制定遂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我县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是明确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领全县人民为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而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

(一)“十一五”奠定良好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奋发有为、加快发展、追赶跨越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省委、市委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工业强县、项目带动”、“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一心一意夯基础、集中精力抓发展、千方百计保民生、齐心协力促稳定,有效化解和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县内各类集资问题所带来的严重影响,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县域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科学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7.45亿元,人均GDP达到26694元(约4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69亿元;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中国建筑五金产业基地”、“中国竹炭产业基地”、“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菊米之乡”等国字号名片和“浙江省十大生态旅游名城”等荣誉称号,入选全国百个林改典型县。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以乡村休闲旅游为引领、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山区发展模式初步建立。乡村休闲旅游业增幅连续五年名列全市首位,成功打造南尖岩、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神龙谷、千佛山等4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省级旅游经济强县,成为全国5个旅游标准化试点县之一。工业经济稳步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金属制品生产基地、特种纸研发生产基地和竹炭制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原生态精品农业异军突起,构筑起“五区五园百基地”的原生态农产品生产格局。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6.5:45.6:37.9调整为12.3:46.7:41

生态环境品质彰显。已创建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和16个省级生态乡镇;实施了全省最大的“森林保护计划”,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总面积195.1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8.8%,居全省第一,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3%;全县出境水质常年达到Ⅱ类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地表水市县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100%,乌溪江水库在我省大中型水库中水质最佳;生态环境状况继续位居全省前列,超额完成“十一五”能耗降低20%的目标,荣获“中国绿色名县”称号。

城乡统筹稳步推进。以积极稳妥推进国家级生态县、省旅游经济强县、省级示范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六城联创”工作为契机,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培育工作全方位推进。乌溪江库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工程、农民异地转移工程和下山脱贫工程扎实推进,在库内基本形成“一村一业”的产业模式。围绕打造“中国洁净乡村”目标,“微笑遂昌、洁净乡村”活动取得初步成效,城乡环境明显改善,长效管理基本落实到位。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近百亿元,完成龙丽高速公路遂昌段、进城公路、石王公路、康庄工程、农民安全饮用水工程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县域2小时交通圈、旅游1小时交通圈初步形成,全县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和硬化率均实现“双百”目标。累计投入1.2亿元,在全县340个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的行政村开展分散式供水工程建设,实现了全部乡镇所在地的集中供水,受惠人口16.6万人。实现城乡及景区(点)通信信号全覆盖,全县电视、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6.17%

民生事业切实加强。省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扎实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初中学生进城就读率达到87%;成功探索县乡村一体化的“新乡村医改”模式,城乡医疗水平均等化发展,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难题得到明显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深入推进大社保体系建设,“五大保险”稳步扩面,其中城镇居民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分别达到97.79%97.2%人口计生工作连续19走在全市前列,成为全市首个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

文化建设富有成效。积极探索节庆文化常态化、传统文化产业化和群众文化职业化,形成以“汤显祖文化节”为龙头,金竹山茶油开榨节、高坪杜鹃节、北界红提节等20多个节庆活动为支撑的特色乡村文化品牌。汤显祖文化品牌得到大力提升,中国汤显祖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晚明文化研究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昆曲十番”和“班春劝农”双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洋茶园武术”等7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遂昌县“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名 称

指 标

属 性

2010

规划目标

2010

完成情况

基本评价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预期性

50

57.45

完成

人均生产总值(元)

预期性

>22000

26694

完成

三次产业结构

预期性

12:50:38

12.3:46.7:41

完成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预期性

3

3.69

完成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累计数)

预期性

60

96.61

完成

工业总产值(亿元)

预期性

100(年均

增长16%

117.4

完成

外贸自营出口额(万美元)

预期性

8000

10257

完成

城市化率(%

预期性

45

44

未完成

15年教育普及率(%

约束性

95

97.44

完成

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

约束性

80

80.27

完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

约束性

95

97.2

完成

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

预期性

95

99

完成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预期性

18000

21808

完成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预期性

5250

6659

完成

城镇登记失业率(%

约束性

4.5

3.8

完成

人口自然增长率(‰)

预期性

5

1.91

完成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率(%

约束性

20

24.8

完成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预期性

>40

60.49

完成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约束性

95

95

完成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

约束性

70

98

完成

城市污水处理率(%

约束性

70

100

完成

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

约束性

95

95.06

完成

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原规划为15%,但根据国家、省、市的要求,调整为20%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未来五年,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进入上升期,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环境更趋复杂。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宏观经济进入调整转型阶段,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开发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沿海地区主要城市的人均GDP正在向富裕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跨越,消费结构正由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温饱型,向以住、行为代表的小康型、享受型加速升级,对休闲、旅游、文化等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我省进入人均GDP700010000美元新阶段,转型发展步伐加快,海洋经济、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要求,完善政策举措,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浙西南等欠发达地区成为富裕的生态屏障,加快“山上浙江”建设。丽水市作为生态产业集聚区正式列入全省规划,市委提出要加快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和大生态建设,努力实现“三大跨越”。

从自身发展看,我县新山区发展模式初见雏形,产业成型升级步伐加快,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干部活力显著增强,加之全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启动等,都为深入推进新山区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县完全有条件在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的基础上,实现从3000美元向6000美元的跨越,这也将是我县经济扩量提质、空间整合成型、社会和谐优化、生态环境优势彰显、体制改革攻坚突破的关键时期。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县域经济总量偏小、与全省的绝对差距仍在进一步拉大,产业发展中的内生性和结构性问题制约作用更加突出,工业空间拓展和选商引资任务尤为艰巨,原生态精品农业和休闲旅游业的产业化进程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遂昌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直面各类风险和挑战,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积极谋划县域发展思路,明确县域发展重点,进一步激活生态、乡野、农耕、乡村民俗文化等县域特色资源,把自身的潜在资源利用好、后发优势发挥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改善民生、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统筹兼顾、整体推进、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推动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八八战略”、“两创”总战略和市委“三大跨越”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全力优化生态环境,全力发展生态产业,全力打造仙县文化品牌,全力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乡村休闲旅游为引领、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山区发展实践,积极探索具有遂昌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推进“十二五”发展的基本要求是:

──推进转型跨越。加快建立以乡村休闲旅游为引领,以生态工业为支撑,以原生态精品农业为特色,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山区发展模式。高度重视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将其培育成为全县经济中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行业,初步确立其第三产业龙头和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战略地位。

──优化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县域空间结构,着力提高城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城市品位,推进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引导人口和产业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区域转移集聚,推动县域经济集约集聚发展。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以生态理念为主导,以生态环境优化为基础,以生态产业发展为重点,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方向,全力打造“山川秀美、乡村洁净、人居温馨”宜居宜业宜游的新遂昌。

──突出民生普惠。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民生改善推进民主,以民主进程保障民生,实现良性互动。积极探索建立社会管理新体制,促进充分就业,加强社会保障,深化“平安遂昌”建设,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健康保障水平。

──促进文明提升。依托我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仙县文化品牌,创建文化名县,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带动科教事业发展,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撑。

──深化改革创新。加快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和体制创新,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体制保障。全面接轨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发展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体现省委关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新要求,顺应全县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生活的新期待,“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努力把遂昌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乡村休闲旅游的引领区、生态富民的示范区和科学跨越的先行区。

按照县委、县政府“翻一番,奔小康”的“十二五”总体要求,我县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休闲旅游业比重明显提高,新型工业化进程显著加快,原生态精品农业影响力明显增强,以乡村休闲旅游、原生态精品农业和生态工业为主体的新型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以乡村休闲旅游为引领、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山区经济格局基本成型,生态经济成为新的重要增长点。

──城乡发展更为协调。农民异地转移工程深入实施,产业、人口、要素集聚平台建设加速推进,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依托、中心村为支点的城镇布局体系初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和公共服务共享体系初步建成。

──生态优势更加彰显。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经济发展、人口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更趋协调,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发展,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进展,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稳步提高,大气环境、水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省内领先水平,实现国家级生态县创建目标。

──生活品质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2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分别增长10%12.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洁净乡村活动深入开展,节庆文化品牌全面打响。

──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党的建设、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投融资、土地使用、公共财政以及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果;创业创新能力和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合作全方位拓展。

2  遂昌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2010

2015

年均增长(%

属性

结构优化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57.45

115

12.5

预期性

2、人均生产总值(元)

26694

53400

12

预期性

3、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41.2

42.2

-

预期性

4、工业总产值(亿元)

117.4

330

23

预期性

5外贸出口总额(万美元)

10257

23500

18

预期性

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0.76

43.6

16

预期性

7地方财政总收入(亿元)

3.69

6.5

12

预期性

8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累计(亿元)

96.61

180

17

预期性

9、旅游总收入(亿元)

16.27

73

35

预期性

10、城市化率(%

44

50

-

预期性

创新发展

11、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1.5

-

预期性

1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

 

10

-

预期性

13、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16

19

-

约束性

14、人才数量(万人)

1.42

3.4

-

预期性

15、新增专利授权数(件)

150

300

-

预期性

资源和环境

16、耕地保有量(千公顷)

18.26

15.76

-

约束性

1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1.05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

约束性

18、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

约束性

19、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吨/万元)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

约束性

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万吨)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

约束性

21、林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790

850

-

约束性

民生保障和社会公平

22、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人)

1765

1700

-

约束性

23、城镇登记失业率(%

3.78

<4

-

预期性

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1808

35200

10

预期性

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6659

12000

12.3

预期性

26、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套)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

约束性

27、人口自然增长率(‰)

1.91

5

-

约束性

28、城乡三项养老保险参保率(%

85

90

 

约束性

29、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97.48

98

 

约束性

30、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29

-

约束性

注:(1)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出口总额、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2010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2)城乡三项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3)城乡三项养老保险包括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4)主要污染物排放包括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

三、加快建设生态产业体系,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紧抓前所未有的产业培育机遇,坚持“生态化”和“旅游泛产业化”理念,发展具有山区特点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原生态精品农业、生态工业,加快形成以乡村休闲旅游为引领、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的山区经济新格局,全力推动山区特色产业转型。

(一)全力推进生态工业

立足工业基础,顺应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创建“一大、四特、四新”生态工业体系,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努力打造我省欠发达地区生态工业发展的示范区。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30亿元,年均增长23%,力争达到360亿元。

1.做强“一大”产业

金属制品及关联产业基地。把握我县金属制品产业集群列入省第二批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试点的重大契机,进一步发挥金属制品深加工产业优势,吸引集聚一批相关产业和配套企业,通过整合改造提升进一步夯实优特钢产业基础,做大精密铸造业,研发生产高档金属制品,打造全国知名的金属制品制造基地。强化招商引资,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进一步延伸拓展通用设备制造、高档休闲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等金属制品关联制造业。在金岸区块发展高档自行车、电动车产业,在毛田、云峰集聚发展机电产业,重点发展轴承、动力测试设备、厨房用具、机械配件等通用设备。

2.提升“四特”产业

——特种纸产业。在保持电解电容器纸、茶叶滤纸、吸尘袋纸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依托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特种纸与纸制品质量检验中心等机构,大力聚集高层次科研人才,跟踪研究世界前沿特种纸高新技术,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争创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积极拓展造纸新领域,向信息用纸、特种工业加工纸及涂布纸等产品延伸。重点研发电器膈膜纸、高档滤纸、皮革转移纸、一体机热敏纸和节能耐压高档电解纸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建设国内领先、全球知名的以工业和电器用纸为主导的特种纸研发、生产和销售基地。

——竹木深加工产业。强化竹炭制品系列产品开发,进一步推动竹炭系列深加工产品的产业化,重点研发竹炭在工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应用的新产品,推进竹醋液的深加工。继续推进中国(遂昌)竹炭制品应用研发创新产业园建设,打造集竹炭制品研发、生产、销售、展示、科普、交易于一体的综合性特色产业功能区,成为我国竹炭产品制造和研发中心。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低耗能的各类竹木人造板、高档休闲家具、出口户外家具和各类精深工艺品等竹木制品加工业。鼓励竹木加工企业通过联合、独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建设企业原料林基地,逐步形成林木(竹)产品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矿山采掘产业。按照“控制开采总量,优化使用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实行有序开发。立足黄金主业,发展非金产业,进一步提高成品黄金二次加工率,在发展工业用黄金制品同时,加大黄金工艺装饰品的产销力度。有序开发云峰石材资源,实施花岗岩集聚加工综合循环利用产业示范区建设项目,配套培育石材交易市场,培育建设浙西南最大的石材加工基地。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探索萤石深加工的新路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充分利用本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生态资源,适度发展矿泉水等相关产业。

——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依托丰富资源,加大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程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重点发展有机茶叶、竹笋、菊米、薯类、高山蔬菜、水(干)果、食用菌、山茶油等农副产品。积极推广和应用保鲜、营养强化等加工技术,大力发展冷链食品,并在食品添加剂行业有所突破,努力提高加工水平和产品品质。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引进和开发食品安全关键检测技术,进一步推行食品GMP(良好作业规范)等质量安全管理控制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企业自有原料基地建设,提高食品原料安全保障程度,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3.培育“四新”产业。综合考虑产业的市场前景、带动效应、发展态势以及自身资源禀赋和政策导向等因素,强化政府引导和扶持,着力培育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生物产业。依托我县茶叶、竹子、紫杉等资源,采用现代生物技术,重点开发茶多酚、竹叶黄酮、菊米深加工和紫杉醇提炼等功能性保健产品。扩大青霉素阿洛西林中间体系列产品等医药中间体和造纸助剂的规模,并依托现有人才资源和技术积累优势,大力开发生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环境污染少的医药中间体、造纸化学品和纺织轻工化学助剂等新产品,禁止高污染化工产品生产。积极推进化工企业联合重组,提高规模效益,进一步提高我县乳化炸药等火化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新能源产业。抓住全球新能源发展的良好机遇,结合我县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重点实施新能源电池、半导体照明器件、光伏等新能源产业项目,加强新一代镍氢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的开发和应用领域的拓展,适时开发应用于电动车辆的配套专用电池。

——新材料产业。依托我县金属制品加工产业优势,重点开发各类高档热冷轧中宽幅板材生产,大力研发高品质轴承钢、弹簧钢、模具钢、高速工具钢、高锰合金钢等特钢品种;积极发展铁素体不锈钢、新型双相不锈钢等节镍型不锈钢品种以及民用压力锅用不锈钢材料。立足我县竹炭产业基础,重点扶持研发竹炭聚胺脂薄膜(炭皮)新材料产品。

——节能环保产业。通过引进国内节能环保产业的龙头企业,重点发展LED高效照明产品,大力发展节能灯产业,加快形成产业规模,提升竞争力,打造成为我省新兴的节能灯制造基地。争取进一步拓展污染治理控制设备制造领域以及高效节能泵与风机、高效节能电机与装置、智能电网配套产品、节能建材产品等节能领域。

4.推进工业平台建设。打破工业发展空间制约,按照产业集聚区、城市功能区、体制试验区的功能定位要求,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平台建设,全面落实25平方公里工业规划用地,将之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积极争取将遂昌工业园区扩容升级为浙江遂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集聚发展导向,提供优质服务,强化要素保障,积极引进重大产业项目,打造我县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发展点。

——东城区块综合性工业组团。按照“布局集中、创新引领、集聚集约”的原则,推进高水平开发,成为“一大、四特、四新”生态工业体系发展的核心平台,强化基础设施支撑与城镇服务功能,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着力引进优质项目,配套完善现代物流、技术研发、中介服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功能,打造成为我县转型发展的先行区、加速崛起的核心区、生态工业的示范区。尽快推进二都街、毛田等成熟区块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适度承接西城退二进三的迁出企业,强化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生产功能配套;进一步加快洋浩、龙板山等区块的开发。以天然河流及沿襟溪拓展的绿化景观作为绿化带,在襟溪两岸布置居住和服务配套设施形成生活服务区,争取在组团内实现职住平衡;加强云峰区块居住和工业两大区块之间的生态保护区建设,形成工业组团的绿肺。

——石练—大柘绿色产业基地。在石练、大柘一带建设绿色产业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引导集聚全县绿色农产品资源,发展茶叶、竹木、菊米、高山蔬菜、食用菌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开发茶多酚、竹叶黄酮、菊米深加工等功能性营养保健品,建设在省内有影响力的新兴生物产业基地;大力开发茶叶、烤薯、笋干、食用菌等旅游商品,建设浙西南绿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龙丽高速公路沿线北界、新路湾产业带。依托当地竹木资源,建设竹木加工、竹制品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以毛竹为原料的竹胶板生产、竹炭加工等竹制品产业。

5.加快培育大企业。激励企业开拓创新,做大做强主业,加快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高、技术装备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行业优势企业。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争取有更多的中小型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行列。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超百亿企业1家,超亿元企业30家,规模以上企业180家。

(二)提升发展原生态精品农业

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发展原生态精品农业,推进农业生产原生态化、标准化、精品化、产业化,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建设省内著名的原生态精品农业基地。到201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6%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以深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抓手,加强基本农田管护,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标准农田质量,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建设粮食功能区4万亩,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粮食应急机制,确保粮食安全。

打造一批原生态农业基地。深入实施《遂昌县原生态精品农业发展规划》,做强做大茶叶、毛竹、山地生态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做精做优土鸡、土猪、山油茶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现代种业。在布局上,以发展原生态农产品为突破口,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形成北部生态农业产业带、西南部林特产业带、西北部渔特产业经济带、东中部综合型特色农业带。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加强大柘、三仁等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的创建工作。积极创建原生态精品农业园区,重点建设茶叶、竹笋、蔬菜、油茶、畜禽等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菊米、烤薯、蘑菇、稻米、杂粮等5个特色产业精品园,配套建设农产品质量控制中心、农产品监测点等设施。实施现代水产生态示范工程,开展“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及“养鱼洁水工程”建设,创建高效生态水产养殖基地。加快城郊及重点乡镇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步伐,保证蔬菜供应,丰富市民“菜篮子”。

推进农业组织化经营。加大对原生态农产品发展的重点扶持,对认证基地和产品继续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把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公益性检测、监督检测、标准制定、奖励资金、培训经费等列入财政经常性项目予以保障。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由政府主导,统一成立县农业合作社,在乡镇设立分社,强化规划、培训工作。发挥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社功能,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完善“基地+公司+农户”等模式,提升农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和市场运营能力。重视农业技术人才培养,采用“3+2”模式(职业高中+大专院校培养),加快扩充一批农业技术人才。

提升原生态农产品品质。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用原生态方式生产,用差异化手段经营,丰富农产品的生态内涵和文化品味,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制定和完善原生态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农产品加工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加强监测监管,统一打造区域品牌,提升知名度。对原生态农产品基地实行质量安全承诺和追溯制度,实行基地准出制度,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加强技术知识培训,为农民提供新产品的生产技术支持,提供产品需求信息;加强新型生物农药的技术推广和应用培训;配备现代化检测设备,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三)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

深入推进省级旅游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健康、快乐、休闲”为主题,以“建设大景区、完善大配套、提升大服务、强化大宣传、发展大旅游”为发展导向,进一步打响“金山林海、仙县遂昌”县域形象品牌。力争到2015年末,基本建成10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含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创建一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县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5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亿元,年均增长35%;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成为全省一流、长三角优秀、全国知名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优化旅游业空间格局。在空间上完善“一条主轴线贯穿七大休闲境区”的旅游业发展格局。“一条Y型主轴线”是51省道(改建)、遂江线与妙高--濂竹--武义公路连成的Y型东西向交通主轴线。“七大休闲境区”分别是:中央休闲境区--以县城、竹炭园区和三墩休闲旅游基地为核心休闲基地,以成屏水库、含晖洞、麻洋汤山头等为基点,辐射妙高镇、三仁乡;东部休闲境区--以遂昌金矿和长濂大明文化园旅游区为核心休闲基地,以银都、小岱等为基点,辐射云峰镇、濂竹乡、新路湾镇部分;湖山休闲境区--以湖山旅游度假区为核心休闲基地,辐射金竹镇、焦滩乡、蔡源乡、石练镇部分、大柘镇部分、西畈乡部分;北部休闲境区--以白马山和石姆岩休闲旅游区为核心休闲基地,以三井、田铺、万亩杜鹃长廊为基点,辐射新路湾镇、高坪乡、北界镇、应村乡、金竹镇部分;南部休闲境区--以南尖岩、神龙谷、千佛山等景区为核心休闲基地,以大柘汤沐园温泉、垵口自驾游、神龙谷漂流为基点,辐射垵口乡、大柘镇、石练镇、王村口镇部分;西南休闲境区--以王村口红色古镇为核心休闲基地,以独山古寨、大柯为基点,辐射焦滩乡、蔡源乡、龙洋乡、垵口乡部分;西部休闲境区--以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休闲基地,辐射黄沙腰镇、西畈乡、柘岱口乡、龙洋乡部分。

推进旅游产品开发。坚持特色化、精品化、综合化的发展导向,加快推进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开发,重点培育六类特色旅游产品:民俗文化游,以汤显祖文化节、三墩文化产业园区、遂昌十番等为代表,保护开发特色民俗文化资源,突出“原汁、原味、原生态”,不断推陈出新,加大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推介力度,积极开展经贸合作交流活动,带动我县旅游品牌享誉全国、走向世界。休闲度假游,以湖山旅游度假区、白马山旅游度假区、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积极开发商务会展、运动休闲、避暑度假、探险科普等旅游产品,提升遂昌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实现旅游业转型发展。养生保健游,大力开发温泉养生、养老、运动等旅游产品,建设湖山温泉养生园、石练中药材观光购物旅游区,打造我县旅游产品新亮点。乡村旅游,大力发展农家乐、农园旅游、农庄旅游、乡村俱乐部,打响“遂昌乡村旅游”品牌。选择生态环境保护良好、交通相对便利、生活设施相对完善的村庄进行资源整合,发展农家养老服务。红色旅游,以王村口红色古镇和门阵为重点,开发红色体验、红色观光、红色追忆等旅游产品,注重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性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以遂昌金矿、竹炭博物园等为重点,依托商务活动,开发工业旅游产品,延伸会展、考察、旅游购物等系列化的产品与服务,提升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内涵。

积极发展旅游关联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强大的关联带动效应,通过旅游业发展来推动我县原生态精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商品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等产业的发展。重点依托金属制品加工产业,培育健身设施、游乐设施制造业;依托原生态农产品资源优势,开发饮食产品、土特产品、手工制品、工艺品等旅游商品;依托生态旅游优势,加强旅游地产和资源整合,鼓励发展旅游地产。

完善旅游产业化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国家级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构建完善的旅游标准化体系,大力发展旅行社和导游队伍。加快景区内道路、宾馆及旅游集散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加强旅游信息化服务网站与平台建设,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打响“健康、快乐、休闲”旅游品牌。进一步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引导旅游企业规范经营。建立更加高效的旅游业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创新旅游体制机制,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通景公路建设,推动旅游景区与干线公路连成网络,保障游线通畅。加快把城区公交服务网络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增设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的旅游专线。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努力形成“高增值、强带动、宽辐射、广就业”的服务经济体系,使之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1.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制造企业二三产分离发展,建设培育生产性服务平台,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与互动。优先发展五大重点行业:

——现代物流。积极引进知名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引进工业物流仓储项目,加快物流配套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平台建设,降低物流成本。重点发展中转、仓储、配送、运输分拨、包装加工等物流业务,在东城工业园区建设集物流、商贸、仓储等为一体的遂昌东城物流中心,打造丽水地区区域性物流节点。

——科技服务。加快构筑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工业园区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孵化基地,引导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支持创办科技服务机构,鼓励引进国内外优质科技服务机构与我县重点骨干企业共建创新服务载体,重点推广应用一批对我县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建设和民生改善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成果;加快研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高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

——金融服务。加快推进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大力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不断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增强金融业服务经济发展的功能。继续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推动村镇银行、小额信贷组织、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发展,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发展。进一步完善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和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加强银企合作,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商务服务。顺应制造企业主副分离的发展趋势,在中心城区建设企业总部商务办公区,集聚会计审计、法律咨询、国际贸易、广告策划、市场调查、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培育投融资型、贸易型企业和电子商务型总部,打造若干座年税收贡献超千万元的商务楼宇,为改善企业的商务办公条件,加快产业升级、完善城市功能、集聚高端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文化创意。发挥我县文化、环境优势,以艺术品设计创意、影视制作等为重点,建设艺术品创作基地、影视拍摄基地,打造浙西南绿色创意谷。重点依托三墩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竹炭产业园,营造炭陶、竹炭等艺术品创作群落,形成集创作、展示、交易、会展等功能于一身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块;依托我县山水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优势,引进发展影视制作产业。争取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西泠印社、浙江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吸引和汇聚一批创意人才,构筑创意人才集聚高地。

2.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着眼于增强城镇宜居宜业宜游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重点提升发展现代商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三大生活性服务业。

——现代商贸。进一步完善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建设商业特色街、夜间休闲街区、旅游休闲商业特色街区,有序发展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大型超市等大中型商业设施,加快发展社区标准超市和便利店,加快汽车4S店、建材市场、电子通讯市场建设。大力推进农贸菜市场建设,合理调整农贸菜市场布局。提升发展传统零售业,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专业店、网上购物等新型商业业态。提高农村连锁网点覆盖面,支持农村超市增加农资、药品、图书、音像和社区服务等经营内容。

——房地产业。合理引导和发展商品房市场,增加保障性住房及政策性用房供给,推进人才公寓、农民工公寓的建设,加强房地产业风险监控预警机制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力争达到9.1万平方米。依托城区的妙高、三仁区块,加大商业地产开发,鼓励发展购物中心、社区商业、写字楼、酒店、工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多元化的地产项目。依托低丘缓坡资源,稳步开发高品位住宅与度假房产,发展产权式酒店、投资型酒店公寓、养老型酒店等新型地产业态。做大做强本地房地产企业,鼓励发展物业管理、房产交易、房屋租赁、建筑装修、房地产评估等房地产配套服务业。

——社区服务。创新社区服务形式与内容,加快形成社会服务设施网络,逐步将养老就业、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功能延伸到社区,加快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等家庭服务,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网络化发展。结合乡村休闲旅游业和养老地产发展,建设一批高品位的养生养老社区,打造丽水地区最大的养生养老产业基地。

3.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围绕服务业主导产业培育,强化政策引导,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推进9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将其打造成我县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区。争取成功申报1-2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专栏1  遂昌县“十二五”重点建设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集聚区名称

     

1、中国(遂昌)竹炭制品应用研发创新产业园

整合相邻的竹炭博物馆、金石门度假村、温泉等资源,形成集竹炭制品研发、生产、销售、展示、科普、交易为一体的产业基地。

2、遂昌县三墩文化产业园区(含好川)

 

 

 

 

 

 

 

 

 

 

 

 

 

 

 

 

 

 

 

 

 

 

 

 

 

 

 

 

 

 

 

 

 

 

 

 

 

 

 

 

 

 

 

 

 

 

 

 

规划用地面积360亩,其中三墩产业园区270亩包括遂昌竹炭、茶叶、黑陶等特色文化产业区及宾馆等配套项目。好川文化遗址公园占地90亩,建设好川文化出土文物博物馆(综合博物馆);好川文化墓舍遗址恢复及保护设备建设;好川先民休养生息、劳作等场景建设;公园外围附属设施建设。

3、遂昌县湖山旅游度假区

规划总面积7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范围面积16平方公里,范围为湖山东部温泉区域及周边山体。主要建设温泉养生、度假宾馆、山地运动和水上运动等项目内容。

4、遂昌县高山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

建设石姆岩、白马山、茶树坪3个高山休闲旅游景区,高坪高山四季豆休闲农业示范区、原生态牛羊放养休闲农业示范区,三井、茶树坪、高坪、箍桶丘、田铺5个休闲旅游特色村。

5、遂昌县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中心

建设拥有客房200间的五星级酒店,配套发展旅游景观房产、商务会所及相关设施。

6、遂昌县休闲养老中心

建设休闲养老中心占地13.3万平方米,其中三仁坛田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配套建设医院及其他设施,道路1000;项坞坑占地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7、遂昌县长濂明文化园

建设明文化体验区、古村落步行街、产权式度假村等。

8、浙江九龙山生态旅游区

开发生态旅游胜地(黄基坪清凉世界,罗汉源科普生态沟等);开展生态恢复和二期基础设施建设;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博物馆等建设。

9、遂昌县东城物流中心

项目总用地约10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3000平方米,主要包括综合服务楼、配送加工、仓储及停车场。

四、全力推进城乡融合,全面提升统筹发展水平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功能集成,优化就业结构和人口布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提高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水平。

(一)优化县域空间布局

1.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切实发挥主体功能区划在国土开发中的总控性作用,推进形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域,构建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的空间开发格局。对县城老城区和开发区建成区,大力发展城区经济,提高城市和城镇建设水平,进一步集聚人口,提高首位度。对城镇新区或工业功能新区,推进高水平的集聚集约开发,成为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体区域、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平台。对限制开发的生态经济地区、生态保护地区和农业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对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等,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努力保持自然和人文的原始风貌,严格禁止一切不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开发活动。实施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差别化区域政策和考核评价办法,制定分类指导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绩效考核等政策。

2.实施“以城带乡、以东带西、东部优化提升、中部集聚拓展、西部生态保育”的空间开发策略。坚持做大城市、做新农村的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路子。县域东部地区,以县城为核心的区域,正确处理好城乡建设、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增强县城在产业、资金、市场、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发挥对中西部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县域中西部地区,突出石练省级中心镇和湖山、王村口两个旅游特色区建设,引导人口集聚,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积极发展原生态精品农业,适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县域西部地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强化生态保育职能,加快偏远恶劣、高山远山村落的人口向外转移。

3.构建“一心、一副、两轴、四组群”的城镇体系架构。

“一心”,即妙高—云峰组合镇区(包括三仁区块),作为县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发挥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提升城区的集聚、辐射、人居、服务、创新等功能。

“一副”,即石练省级中心镇,促进产业、人口和要素的集聚和镇区拓展,提升生产、流通和生活的综合服务功能,作为带动我县中西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两轴”,

1-8 低丘缓坡开发,闲基地,以三井村城镇空间结构图

结合龙丽高速公路,以妙高为中心,以公路交通干线及产业布局为导向,向东西两翼拓展,形成两级发展轴带。

“四组群”,即湖山-金竹组群、北界—新路湾组群、王村口—龙洋组群、黄沙腰—柘岱口—西畈四个城镇组群,因地制宜发展原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带动当地居民致富。

专栏2  遂昌县城镇“四组群”及其功能定位

城镇组群名称

功能定位及发展重点

湖山—金竹组群

作为县域西部次中心,重点发展旅游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商贸服务业,适度发展萤石采掘加工业。

北界—新路湾组群

作为县域北部次中心,重点发展特色农副产品、林产品加工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业。

黄沙腰—柘岱口—西畈组群

作为县域西南部一般镇,重点发展以山区资源综合开发为主的产业、旅游业。

王村口—龙洋组群

作为县域西南部一般镇,积极发展集贸、木材产品加工业、旅游业。

(二)加快建设精品县城

重点围绕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目标,以“六城联创”为总抓手,做靓特色旅游山城形象,建设浙西南精品旅游县城。实施“东进西拓”战略,按照“优化原城区,发展新城区”的原则,向东发展工业,向西发展商住,疏解老城居住与公共服务功能;通过“一廊一核、二区四片”的总体空间布局架构来整合城区功能、空间和形象。全面完成妙高省级中心镇“镇改街道”工作,重点是先拉框架、再进行旧城改造,加快向城市化转变,建成休闲名城的首善之区。

2010年实现创建省级生态县、省级旅游经济强县的目标基础上,力争再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六城联创目标:

2011年,实现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森林城市创建目标;

2012年,实现国家级生态县、省级示范文明县城创建目标;

2013年,实现省级园林城市创建目标。

专栏3  “六城联创”目标进度安排

结合县行政中心搬迁和低丘缓坡开发科学建设西城区,注重特色,突出山水、生态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努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集聚产业与人口,完善行政、金融、文教、居住、商贸物流、旅游接待、创新创业等综合服务功能。培育和提升三仁区块的文化、教育、居住、商贸、休闲等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城郊经济。加快研究和构建具有遂昌特色的现代城市管理框架,探索推进户籍制度、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养老就业、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等全方位的政策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数字城管”运行机制,提升社区物业管理水平,创新社区管理机制。

(三)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

加强规划研究,搭建发展平台,加快中心镇建设。着力提高妙高和石练两个省级中心镇的规划管理和建设水平,扩大中心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实现权责利三者统一,尽快培育成为县域人口集中的新主体、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台、要素集约的新载体。强化金竹市级中心镇培育工程,突出金竹的片区中心作用,引导周边乡镇组团式发展。

积极发挥石练对我县中西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县域副中心。拉开城镇框架,优化集镇功能布局,重点建设石坑口至黄皮和路堰的旅游经济区,金苏至下街、柳方至景新的练溪两岸的集镇拓展区以及姚埠、宏岗、象岗至大柘镇培坞的工业功能区。加快推进石练镇姚埠、黄皮供水工程、镇区污水管网工程、镇区道路硬化工程、文化活动中心等功能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继续做好茶叶、菊米、高山蔬菜等原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竹木制品加工业。依托作为我县中西部地区旅游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发展集旅游集散、休闲购物、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经济。

(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要载体,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型,全面缩小城乡之间在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增强农民创业增收能力。适应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趋势,进一步营造农民创业增收的良好环境。围绕实现“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全面落实异地转移、产业培育、创业就业、整合资源、结对帮扶“五个促增收”,确保“十二五”农民增收目标顺利实现。大力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加强农村远程教育,鼓励农民在城乡三次产业更广阔领域创业就业,大力发展原生态精品农业、乡村生态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极大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和农民增收致富门路。

深入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深入实施农村“1351”工程,扎实推进中心村培育、后进村整顿转化、生态文明村创建和生态文化特色村创建工作,按照“布局合理化、产业规模化、人口集聚化、设施配套化、服务社区化、环境生态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全县村庄布局。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通过资金管理、资产盘活和资源开发等有效措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以利于更好地组织村民进行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民转移转化。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健全有利于人口向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地区转移的人口政策,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住房、宅基地流转机制,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区、中心镇、中心村集中,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大力开发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逐步实行农村职业教育免费。深入实施乌溪江库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工程、农民异地转移工程和地质灾害点群众避险搬迁工程,推进重点景区、水源保护地等生态敏感区村庄的整体搬迁工作,提高异地转移农民的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保障条件。“十二五”期间,争取完成1.5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实现下山移民1.5万人。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深化农村“创三新、破三难”,加强农村水、电、路、绿化及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电气化、信息化,强化农村文化、卫生和体育设施建设。认真落实好危旧房改造、农民异地转移、土地开发等各项扶持政策。整合各方资源,加大有效投入,形成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加快中心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配套完善村务活动室、卫生室、警务室、体育健身场所、放心店、幼儿园以及农民信箱和党员远程教育站等公共服务场所。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工程建设。

五、加快优化生态环境,着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坚持走生态立县之路,深化生态县建设,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各领域、生产生活各环节的节能,重点抓好高能耗设备的淘汰和改造,着力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的进一步下降。花大力气对现有工业锅炉及其它炉窑进行节能改造,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积极推进我县小水电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积极发展风能、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着力提升非化石能源比重。

强化污染物减排。大力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污染物减排,扎实做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工作,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积极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重点做好规模化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的污染防治,针对我县实际,鼓励种养结合和生态养殖。扎实做好国家确定的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工作。

强化节水节地节材。大力推进造纸、化工等高耗水行业的节约用水;实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和高效农业千亩喷微灌工程,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的应用,推进节水型城市、企业和社区的建设;加强地下水资源利用管理。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加强城镇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节约,着力提高园区土地的投入产业强度和土地利用强度,推进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建立健全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机制,全面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治理。推进各领域节材,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和技术改造,加大替代型材料、可再生材料的推广力度。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围绕重点产业培育,着力构建具有遂昌特色的循环型产业链,逐步形成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培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加强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加强冶炼、化工、造纸等产业的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推进云峰石材集聚加工综合循环利用产业示范区建设。推广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实现“12369”环保热线全覆盖全天候运行。

(三)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全面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着力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治理。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把污染防治与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进一步严格环境准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从源头上解决环境问题。不断强化乌溪江库区等重点流域的水质监测和环境整治措施,加强对饮用水源和战略性水源的保护。继续开展生态功能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封山育林地等的保护与建设。深入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加强危险废弃物、医疗废物全过程监管和处置,加大农家乐污染整治力度。

(四)加快生态林业建设

加大林相景观改造力度,抓好中幼林抚育,大力发展珍贵树木,积极培育大径材,提高森林的质量和效益。注重林业资源的多功能开发利用,实现山林绿化、彩化、价值化。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力争到2015年末,基本形成以混交林为主、结构合理、生态功能稳定的森林群落,公益林建成面积达到80%以上,实现森林质量、森林蓄积和森林碳汇三提高。

(五)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大力推进“微笑遂昌、洁净乡村”活动,全面实施环境优化、村庄美化、产业提升、素质养成等四大工程,努力实现村村洁净、处处美丽、户户发展、人人和谐,使“中国洁净乡村”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有经营价值的县域品牌。完善河道保洁、河道采沙、水域占用和渔业管理“四位一体”的河道管理新机制。加强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确保农村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创建率达到100%。全面开展县城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城区范围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到2015年,全县所有乡镇建成洁净乡镇,90%的行政村建成洁净村庄,90%家庭成为洁净家庭。

(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体系

探索创新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奖惩机制,实施经济奖励或处罚。完善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项目奖励补助机制,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完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广泛持久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市场、绿色家庭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民间环保组织和生态文明志愿者队伍建设,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加强低碳宣传,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

六、大力弘扬原生态文化,全力打造仙县文化品牌

以打造和弘扬原生态文化为重点,加强对汤显祖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充分发挥文化提升产业、引导社会、教育群众、推动发展的功能,全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倡导遂昌人文精神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广泛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思想教育活动,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倡导新时期遂昌“大气包容,追求卓越,精品精致,善作善成”的工作理念,凝聚力量、激发活力、鼓舞斗志,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业创新、宽容失败挫折的社会氛围。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组织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切实加强公民诚信、社会责任、科学精神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志愿服务。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特色文化宣传。充分利用自然、人文景观,文化遗址和民间特色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传播基地。进一步打造汤显祖文化、好川文化、黄金文化、红色文化、畲乡文化、大明文化、黑陶文化、竹炭文化、农耕文化等民间传统特色文化品牌。实施文化传播工程,依托遂昌新闻传媒中心、遂昌广播电视台、遂昌新闻网等主流新闻媒体,重点打造“金山林海、仙县遂昌”外宣品牌,不断提高我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全力打造汤显祖文化品牌

完善《遂昌县汤显祖文化发展规划》,依托“汤显祖世界文化名人、《牡丹亭》世界文化名著、昆曲世界文化遗产”三大世界文化品牌,全力打造中国汤显祖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晚明文化研究中心,加强对外文化合作交流,促成我县与英国莎士比亚故里文化互访的常态化,举办“汤显祖与晚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做好国遗“遂昌昆曲十番”的保护和传承,定期举办遂昌昆曲十番遗产保护与传承成果展演,积极参与全国性昆曲活动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继续推进节庆文化常态化。围绕“乐在仙县、富在遂昌”的总体目标,不断探索和深化节庆文化常态化、传统文化产业化、群众文化职业化,全面打响以浙江省重点扶持的文化节庆活动——“汤显祖文化节”为龙头的特色乡村文化品牌,办好“班春劝农”活动和“昆曲十番”、“茶灯”、“马灯戏”、“台阁”等民间传统艺术会演。以项目化、市场化为导向,积极引导有关乡镇办好各类特色节庆活动,加快文化与产业的融合,持续开展以“健康、快乐、休闲”为主题的创意文化活动。

努力促进群众文化发展。充分发挥各艺术协会、群众团体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培育特色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基地。深入开展农民“种文化”活动。深入挖掘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资源,加强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深入推进生态文化特色村建设。以王村口红色古镇旅游开发为契机,深入研究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继续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活动。加快文化产业建设和文化艺术创作。

强化文化遗迹保护。贯彻“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原则,做好文物古迹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组织修建一批汤显祖文化遗迹;加强王村口红色古镇建筑群、塘岭头县委旧址、大柘泉湖寺、好川遗址、金竹梭溪村唐公宪旧址等红色和古文明遗迹的保护与管理;做好独山古村寨、苏村和黄沙腰古建筑群、长濂民俗区、湖岱口古村落、焦川二村古粮仓(清建筑群)、黄皮垟源头、大柯古村落等古建筑群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完善文化设施建设。结合文化事业发展,强化文化服务硬载体支撑。结合好川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启动博物馆项目。紧抓省里扶持文化场馆建设的政策机遇,完成全民健身运动中心建设项目,推进县文化中心(文化馆、工人文化宫)、县档案馆新馆建设。继续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促进基层图书馆(室)建设。推进以青少年宫、儿童公园为重点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设施建设和功能完善,实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扩建和达标。

(四)着力发展文化产业

增强文化产业实力。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积极扶持文化创意、信息传媒、休闲娱乐、旅游会展等主导产业,培育艺术品创作、影视制作、创意农业等新兴产业。重点建设好川文化产业园区、长濂大明文化园区等文化产业基地,加快发展一批文化产业公司,形成一批文化经营主体,培育一批民营文化骨干,造就一批文化名人。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成为市场主体。逐步扩大市场准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发展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七、强化科教人才工作,切实增强软实力支撑

加快推进科教和人才工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先进文化,强化人才支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一)推动教育优先发展

以优质高效、均衡发展为目标,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逐步形成高中、初中教育集中县城,小学教育集中乡镇,幼儿教育就近入园,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格局,争取建成丽水一流、浙江有名,并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示范区。

高标准普及15年基础教育。做好学前教育,县城办好两所达到省一级标准的示范性幼儿园;各乡镇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中心集镇和常住人口5000人以上的乡镇幼儿园达到省二级以上幼儿园标准,其他乡镇幼儿园争取达到省三级以上幼儿园标准;争取全部中心村都建有幼儿园(班)。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优化整合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小学和初中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重视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推进高中学校教育改革,力争将遂昌中学创建成为全省一流的优质高中。加强特殊教育,重视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满足残疾人平等接受教育的需要。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以我县产业结构升级为服务对象,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促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融合,培养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练职业技能和较高就业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努力办好县职业中专,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加强成人教育建设,形成以电大分校、中心成人技校、社区学校、自考办为主阵地,县城市民学校、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农村社区学校为重要载体的成人教育发展体系和网络格局,重视老年教育和特殊教育,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持公益性原则,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建设。加强与教育发达城市的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理念更新和水平提高。

(二)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培育科技型企业、普及科技知识等手段,大幅提升科技综合实力。以科技提升原生态精品农业,加速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步伐;以科技打造生态工业,实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制度的有机融合,加速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大力培育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以科技支撑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以科技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以科技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服务体系,完善司法、行政、行业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到2015年末,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包括技术中心)增至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积极开展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活动,广泛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科普事业,努力提高我县公众科学素质。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重视人才作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紧缺急需人才和地方特色人才为重点,抓住人才培养、引进、管理和使用四个环节,统筹推进不同所有制、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与行业的人才资源开发,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项目平台带动、产业基地引导的人才发展机制,构建县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各单位协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优化人才结构。坚持人才培养和引进双管齐下,着力扩大人才队伍总量。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发挥现有师资和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学徒帮带等制度,着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制度,着力挖掘本土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注重从西部欠发达地区、各类高校引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紧缺急需人才。继续推行农村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等制度,将有限的人才资源进一步充实到农村、企业、科研一线。到2015年末,先进制造业、原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服务业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比重明显增加,企业研发人员比重明显提高,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明显加强。

提升人才素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大人才素质培训。每年选送各类优秀中青年专业人才到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着力提升我县高层次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积极对接“希望之光”计划,邀请专家来我县授课教学,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发挥职业中专、电大分校、成技校等教育基地作用,大规模开展人才素质培训工程。到2015年末,全县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大幅增加,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5%,人才服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完善人才保障。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生活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人才绿卡制度,为优秀人才提供落户、住房、就医以及配偶择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质服务;制定相关实施办法,对高层次人才在出入境、税收、保险、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充分便利。用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八、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以为民、便民、惠民为宗旨,切实把握群众需求的多样性、群众利益的多元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全力建设“平安遂昌”。

(一)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严密可靠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继续大力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扩面,加快实现全覆盖。着力提高城乡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和水平。全面推行社会保险“五费合征”。积极稳妥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基本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和帮困体系。加强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危旧房改造,重点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县养老休闲康复中心等项目。建立健全社会资助体系和帮困体系,切实解决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外来建设者子女等群体教育问题,确保弱势群体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构建社会福利和慈善体系。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合理布局福利设施,切实保障“五保三无”对象、困难老人集中供养和重度残疾人对公办福利机构的需求。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儿童福利事业。完善和落实慈善事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二)促进充分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将就业服务各项职能由城镇延伸到农村基层,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体系。积极开发就业岗位,落实促进就业各项优惠政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家庭就业、临时就业等弹性大、灵活性强、多样化的就业形式,增加就业机会。积极发展来料加工业,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加强创业指导、培训和辅导。建立面向困难行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实施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最低工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健全企业党群组织,充分发挥政府、工会、行业协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深化收入分配调节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收入再分配政策,建立健全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以及城乡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

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建立面向困难行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围绕农民转移就业,做好政策制定宣传、就业信息收集发布、职业指导介绍、技能培训、政策扶持和跟踪维权等六项服务,全面深化新型农民培训,不断拓宽农民转移就业渠道。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完善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就业情况的动态监测。

(三)提高群众健康素质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认真开展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探索建立城乡医疗机构统筹整合管理新体制,统筹配置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到“十二五”期末,每千人医生数达2人。积极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完善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政策。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遂昌县人民医院、遂昌县中医院建设力度,加强与省城医院的对口协作。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根据需要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实施“补网”工程,设置若干村卫生室;对中心、站、卫生室20分钟步行就医圈不能覆盖的行政村及较大自然村设立驻村责任医生服务点,到2015年基本实现20分钟步行就医圈全覆盖的目标。重视发展传统中医,弘扬中医文化。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信息监测预警、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等机制,增强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公民心理健康素质。完善全县妇幼保健三级服务网络,实施“数字卫生”建设工程。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青少年“阳光体育”工程。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技表演、体育休闲旅游、体育培训咨询和体育彩票等产业。继续推进体育小康村和体育强乡(镇)建设,争创体育强县,全县经常性体育锻炼人口达到50%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85%以上。

(四)提升人口工作水平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贯彻优生优育方针,稳定适度低生育政策,形成有效的人口问题综合调控机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不断优化我县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与分布。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载体,努力传播先进的生育文化,在广大育龄人群中大力提倡生育文明和负责任的生育观念。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全面加强人口计生队伍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队伍依法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加强人口计生基层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对人口计生家庭的奖励扶助政策和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加强孕前优生检测能力建设。稳步实施“三优”(即优生优育优教)促进工程,精心打造“三优”品牌。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继续完善覆盖城乡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生活困难老人的救助和帮扶力度。积极发展面向长三角大都市的养老服务业,培育壮大银发经济。

加强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切实保护妇女儿童,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关注妇女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权益维护。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积极开展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创建活动,全面关心和尊重残疾人及计划生育手术后遗症病人,加强残疾人专职、专业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五)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坚持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积极探索符合遂昌县情、具有遂昌特色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提升社会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管理,零距离服务”工作,健全“横向全覆盖、纵向全到户”的社会管理新机制。不断深化基层基础“五个一”工程、平安创建等系列活动,继续推进综治网络向村居、社区、企业延伸。全面落实维稳领导责任制和综治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全面实施新居住证制度。推广和发展新时期“枫桥经验”,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公益性组织和社区民间组织,加强监督和管理。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加强对“网络社会”的管理,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

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补偿、环境污染赔偿、人事劳动争议、医患、交通、旅游等容易发生利益冲突的领域,建立健全集体协商谈判制度、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和司法调解衔接机制,建立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大力加强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和法律援助网络建设,维护群众正当权益,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坚持领导接访、下访、约访制度,坚持调解优先、诉调结合原则,实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目标,正确高效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增强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加强道路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和矿山等安全管理,强化以食品药品为重点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动植物检验检疫,保障公众饮食和用药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加强对犯罪、劳教人员、吸毒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归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的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常态化民兵应急分队建设,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广泛开展“双拥”和军民共建活动。

(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深入推进“法治遂昌”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各项权力,拓宽人民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进一步发挥人民代表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认真贯彻民族、宗教、侨务等方面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众团体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公正司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和阵地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制意识。加强民族宗教工作,保障宗教信仰自由。

九、深化区域合作交流,切实提高经济发展外向度

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提升山区发展理念,统筹县内外资源,更加自觉地接轨长三角和海西区,以山区优势全面参与市场竞争。

(一)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强外贸进出口主体建设,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鼓励国外先进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资源进口,推动加工贸易从单一加工环节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注重外贸出口品牌建设,积极参加海内外各类专业展会,有效应对国际市场变化和各种贸易壁垒,拓展新兴市场,稳定传统市场,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等开拓国际市场。

(二)提升外资利用水平

拓展外资利用领域,鼓励外资投向贸易、金融、物流、设计、信息等领域,加大在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合作;加快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特色优势产业的关键技术和设备,推动制造业升级。挖掘华侨、台胞和在外遂昌人资源,充分利用外部资本、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等要素。

(三)加快“引进来”步伐

坚持“招大、引强、选优”,树立项目质量意识和投入产出意识,把好项目入口关,加快引进优质项目、优质资源和优质要素。强化产业招商,充分利用省内山海协作平台和国内外展会平台,着力引进主导产业龙头型、配套型、关联型项目,拉长产业链,提升集聚度。以生态为媒,积极引进生态型高端产业,力争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上实现突破,大力引进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现代物流、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项目,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发展养老产业。拓展区域招商,在紧抓温台金等传统招商目标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把招商触角向海西区、台湾地区、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延伸。创新招商机制,做好招商项目的包装工作,积极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环境,灵活运用财税、信贷、土地等政策杠杆,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加强土地、电力、林业、水资源等要素保障力度,确保引进项目落地发展。

(四)强化区域合作与交流

全面接轨长三角大都市发展。更全面、更深入地与沪杭大都市实现全方位对接,充分利用上海、杭州等地的科技、信息、人才、资本和国际化平台等资源,积极吸引大企业将生产、培训、研发等功能环节布局在我县;强化与发达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科技、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交流与协作,主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立足我县的区位改善、绿色农产品、生态环境优越等优势条件,提升我县旅游、休闲、养老等特色优势功能,加大在长三角大城市的宣传推介力度,打造上海、杭州乃至浙中城市群居民游憩休闲和养老的后花园。

加快融入海西经济区建设。主动接轨,多形式、多渠道加强与台湾及海西的合作。在农业合作方面,争取引进台湾的良种和先进的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谋划建设台商农业科技园,设立对台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加强在农业综合开发、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物流,休闲农业、农家乐等领域的对接合作。在工业合作方面,重点在金属制品产业、生物医药(食用菌、茶叶的生物提取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谋求对接。在服务业合作方面,重点承接台湾等地的现代服务业转移,积极参与丽水与“海西”经济区的无障碍旅游区建设,争取成为浙闽赣合作“桥头堡”;加强在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战略合作。

积极参与省市边际协作。把握省市更加注重省际边界县市发展的机遇,积极参与浙闽赣皖九方经济区协作,共同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重点加强与省市边际县市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保护开发、生态产业发展、社会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广泛合作,有力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

十、创新管理机制,不断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要以改革促进开放,以更加开放的举措推进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发展格局。

(一)深化乡村休闲产业培育模式创新

按照“全民参与、惠及全民”的工作理念,以乡村休闲旅游、原生态精品农业为重点产业,进一步探索以工商资本为引领,乡、村组织为保障,农户经营为基础的“三位一体”产业培育模式,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资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村级组织的中坚作用、合作社的纽带功能和党员干部的先锋力量,最大程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乡村打造成山区群众创业增收的重要平台。

(二)深化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

全面推进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和国家级有机产业示范区建设,在旅游业、工业、农业等领域积极支持和鼓励开发开放、先行先试,着力破解要素制约。用足用好用活上级各项扶持政策,争创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

健全农村土地和山林权流转机制。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低山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等改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土地流转市场,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深化“遂昌林改模式”,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支持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社,建立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森林资源保险,进一步规范国有和集体森林、林木、林地流转行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形成森林资源流转长效机制。

推进生态资源资产化体制创新。积极探索推进碳汇工程和碳减排指标有偿使用与交易,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以乌溪江库区和钱塘江上游地区的下山移民补偿、生态公益林补助等为重点,加大对水、森林等资源保护乡镇的财政投入;通过水电、旅游、矿山等生态效益直接受益单位,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

加快地方金融创新。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试点,培育金融市场主体,有序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加强上市资源企业的辅导和引导,推进企业股改,争取在资本市场有新的突破;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并购重组,积极拓展企业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多元化直接融资渠道。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发展,健全金融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三)深化行政管理创新

以社会利益和公共需要为目的,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逐步把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将公共资源配置到社会管理与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办事公开,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行政问责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削减审批审核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整合监督力量,把党内监督与人大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监督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民生支出所占比重,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进一步深化行政许可职能归并改革工作,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首问负责。着力构建“主要领导总揽全局、分管领导牵头落实”,“乡镇属地负责、部门积极融入”和“谁牵头、谁负责”的工作格局,不断完善项目推进和管理机制,形成自上而下明确责任、自下而上层层负责的工作落实体系,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和活力。

(四)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加快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准入机制,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等领域。实施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激发创业热情,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健全信用环境,健全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提升企业信用水平。

十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县域发展支撑能力

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提升交通、水利、能源、信息、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水平,形成适度超前、功能互补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基础设施由基本适应向适度超前转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综合交通网

围绕服务遂昌经济社会发展,从县际、县域内、城区内部三个层次构筑交通运输体系,提升通景公路通行品质,基本形成结构合理、供需平衡、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形成“12349”交通网,即一条铁路、两条高速、三条省级干线、四条放射线、九条联络线。

专栏4  遂昌县“十二五”“12349”交通网

一条铁路:衢宁铁路。

两条高速:龙丽高速、遂(昌)江(山)上(饶)高速。

三条省级干线:龙游~莲都(S225)、遂昌~庆元(S226)、常山~遂昌(S228);5051省道连接线。

四条放射线:三墩桥~垵口~龙泉(城北)、金岸~连头~金华(婺城区)、湖山~金竹~北界~金华、西畈~黄沙腰~柘岱口。

九条联络线:连头~直坑岙、新路湾~白马山~汀溪、应村~高坪、金竹~衢州界、甲门坑口~左肩、石练~南尖岩~神龙谷、焦滩~黄沙腰、黄沙腰~九龙山和九龙山~西坑口、王村口~南尖岩。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构建城市立体公交网络,拉大城市框架,畅通城市出口道路;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范交通运行秩序,积极推动交通智能系统应用,提高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效率。

区域干线交通网络。积极与国家、省市部门对接、沟通,随时掌握项目前期讯息,全力推进衢宁铁路遂昌县段工程开工建设,力争“十二五”期末建成通车。按照“建设主骨架,改善交通网,扩大覆盖面,在总量和质量上有新的提高”的方针,坚持“改造提升为主,新建为辅”,根据“西部突破,提高等级,分层推进,形成路网”建设战略,科学规划布局公路网络。重点改造提升公路等级,提高高等级公路比重。争取实现干线公路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重点乡镇公路达到三级标准,行政村公路达到准四级以上标准,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向各乡镇辐射的“一小时半”交通圈。立足“全县是个大景区”的定位,加快推进通景公路建设,全面提升景区公路通达能力,构建方便快捷、功能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

城乡集散交通网络。以网络化为方向,提升城乡集散公路网服务水平,加强安全防护基础设施和农村公路桥梁建设,完善道路标志标线设置,适应未来农村出行和运输的快速、舒适、安全等要求,原则上达到准四级及以上公路标准。加强一般支线公路改造:黄金滩—黄沙腰、柘岱口—江山界、柘岱口—张坑口、龙洋—福建界、西坑口—龙泉(独源)、双坑口—王村口、黄坦—松阳(枫坪)、垵口—松阳(玉岩)、叶村—高坪、西坞—梭溪桥、溪口—小岩等。加强水路建设,推进码头建设、环湖公路、撤渡建桥和渡船更新改造工作,推广内河运输船舶标准化,加强水上安全,完善航运管理手段。到2015年,完成湖山库区全部渡口渡船改造。

运输枢纽站场系统。遂昌县运输枢纽站场系统由客货运输站场、旅游集散中心、客货运输集散点三个层次组成。客运站场,加强城市公交站场建设,规划布局7个客运站,分别为遂昌县客运中心、石练二级客运站、北界三级客运站以及云峰、金竹、王村口和黄沙腰等4个四级客运站。货运站场,规划建设遂昌县货运物流中心,按二级站标准建设,具备储存、运输、加工、装卸、搬运、包装和信息处理等功能。依托乡镇客运站,建设石练、北界、云峰、金竹、王村口、黄沙腰等6个货运一体站。旅游集散中心,规划在湖山、九龙山、白马山、神龙谷建设四个旅游集散中心。客货运输集散点,规划建设港湾式停靠站160个、农村货运站13个、物流配送网点100个。

运输服务保障系统。完善公路管养体制,构筑公路安全保障网。完善城乡客运系统,构建县城通达主要中心镇、中心村的公交客运系统,形成由常规公交、特色旅游公交和出租车等组成的城乡客运系统,实现城乡公交集约化经营。打造先进信息化系统,构建一体化运输市场。加快协调与周边县市的运输政策,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区域一体化运输市场。鼓励运输企业采用高效、安全、环保、低耗的运输装备,推动运输装备技术升级。

(二)水利设施网

坚持防汛抗旱排涝并重、开源节流并举的方针,科学合理挖潜境内水资源,继续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重点围绕促进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乡村休闲旅游及新农村建设,切实提高水利基础支撑能力,突出促进改善水环境和对水工程的依法管护功能,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继续实施石坑坪水库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和农田水利工程,完成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试点建设任务,实施清水源水利枢纽工程、桐川水库工程和妙高三溪水生态治理工程,推进县第二水厂(第二水源)等重大项目前期,明显增强水资源拦蓄与调配能力,显著改善河道水景观与水生态。

(三)能源保障网

1、健全能源输送网络。新扩建一批变电站,力争建成以220kV变电站为枢纽,110kV变电站为骨架,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电网体系。“十二五”时期规划建设1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扩建6110千伏、335千伏输变电工程。实施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天然气管网。积极推广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

2、推进清洁电源建设。依托丰富的水能资源,推进石坑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实施农村水电惠农工程,继续实施电源工程建设,促进小水电企业健康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水能资源的利用率。积极开发利用风电资源,规划建设白马山、石姆岩等风电场。

(四)高速信息网

1、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实施宽带接入网和IP骨干网扩容工程,构筑大容量、高速率、高质量、安全可靠、相互融合的骨干传输网。加快新一代移动通讯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进程,逐步实现城乡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加强网络安全设施建设和网络安全管理。

2、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构建开放、高效、便捷、安全的信息网络平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推进政府、企业、社区和家庭信息化,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完善数字城管运行模式,建成城区社会动态管理视频监控系统。健全园区信息化服务平台,推进农村信息化。

3、加快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构建“数字遂昌”地理空间框架,建成与省市共享的现代化测绘基准服务体系、基础地理数据库体系、自然资源数据库体系和数据交换网络服务体系。

(五)防灾减灾网

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体系,坚持防、治、迁并举,有序开展山区防洪、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小流域堤防加固与山洪沟治理、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防汛岁修、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大幅提高县城、重要建制镇与集中人居点的防洪能力,县城及重要建制镇防洪能力达到20-50年一遇,工业区块和集中人居点达到10-20年一遇,应对突发洪旱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气象综合监测和信息网络体系,提高对台风、暴雨等重大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预测预警能力。加快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强化气候生态资源开发与应用,完成基础资料数据库和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数据库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分析处理系统、气象信息发布系统。

十二、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

1、实施扩大内需政策。认真执行国家和省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正确处理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的关系,围绕解决制约内需扩大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以扩大消费需求为主要着力点,把扩大消费需求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实施扩大就业战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投资消费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2、积极扩大消费需求。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财产性和投资性收入。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大社保体系,加快培育旅游、文化、信息服务、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消费热点,有效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做好重点商品生产和供应工作,关注民生价费,加强价格监测预警,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稳定物价总体水平,科学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3、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在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速度。着力优化有利于民间投资的政策环境,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新兴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城镇建设、生态环保资源节约、防灾减灾等领域倾斜。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

(二)组织实施五大重点工程

“十二五”时期,重点组织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网络、公共服务和民生设施、生态保护实施、城乡功能设施等五大领域重点工程。“十二五”期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180亿元(年均增长17%),并力争有更大突破,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专栏5  遂昌县“十二五”时期重点工程

 

主 要 构 成

占规划投资的比重(%)

产业转型升级工程

产业发展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特色产业提升、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精品农业等项目

28.6

基础设施网络工程

综合交通网络、能源保障网、水资源综合利用网等项目

40.0

公共服务和

民生设施工程

教育、卫生、公共文化、旅游、社会福利、保障性住房、政法系统等设施项目

10.8

生态保护设施工程

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项目

7.9

城乡功能设施工程

都市圈功能优化设施、小城市、中心镇培育、中心村建设等项目

12.7

(三)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

强化对“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的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完善协调推进机制。优化审批服务,完善项目并联审批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效能。强化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建好重大项目储备库,科学确定投资规模、布局和建设时序,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推进机制。完善项目咨询评估制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提高项目科学决策水平,落实重大项目稽查和审计制度。强化项目建设的土地保障,加快实施以农地整理、低丘缓坡利用为重点的造地保障工程,积极开展土地复垦整理,拓展耕地补充来源,提高补充耕地质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多方筹措建设用地指标,用足用好省下达年度建设用地指标

(四)切实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以本规划为总领,建立包括重点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区域规划在内的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统一完整的“十二五”规划体系。健全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管理,全面推进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后评估工作。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按照预期性、约束性指标的不同要求,对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建设项目等实行分类评价考核,提高规划实施的约束性和实效性。加大规划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关心规划、支持规划、监督规划的良好氛围,引导社会各界积极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十二五”规划是坚持科学发展、推进转型发展的重要规划。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两创”总战略、市委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深入实施“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新山区发展实践,为实现遂昌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附件一:名词解析

1.新山区发展模式:以乡村休闲旅游为引领、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这是遂昌在生态文明兴起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实施“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过程中探索实践的富有遂昌特色的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山区发展新路径,是遂昌加快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这种发展路径立足于欠发达山区和生态屏障地区这个最大的县情实际,倡导充分发挥生态和文化这一最大的比较优势,突出经济转型升级、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富民强县、社会和谐。

2.原生态精品农业: 2010年,我县发布了《遂昌县原生态精品农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以“自然的环境、生态的理念、传统的方式、健康的品质”为目标的原生态农产品,率先在全国把“原生态”作为县域品牌来培育打造,实现了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转变,农业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逐步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差异化、特色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3.“中国洁净乡村”建设:是一项以建成全国“洁净秀美、生态文明、和谐安康”的新农村建设样板示范为战略目标的系统性工程,涵盖环境优化、村庄美化、产业发展、素质养成四大方面内容,其最终目标是使“中国洁净乡村”成为国家级的县域品牌,为我县城乡文明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重要平台和强力支撑。

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按照“基本、平等、普遍、均衡”的要求,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公共物品和社会服务。

5.“新乡村医改”模式:以县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为核心,以致力于建立县乡村医疗卫生统筹管理新体制、一体化服务新体系、统筹运行新机制和基本服务均等化新制度为目标,采取县级医院实行差异化发展政策、基层卫生管理实行“县院带乡院”体制、城乡卫技人员实行柔性流动制度、乡镇卫生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改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等举措,具有浙江山区特色的遂昌医疗卫生改革模式。

6.海西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

7.“翻一番,奔小康”:是指在“十二五”时期我县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新山区发展实践,争取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8.主体功能区:是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从开发的角度,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区域协调发展篇”中,明确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9.“一廊一核、二区四片”:根据《遂昌县中心城区总体规划(2006-2020)》,中心城区总体布局结构为:“一廊一核、二区四片”。具体为:“一廊”:区域交通生态走廊。指已建龙丽高速公路,是中心城区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大动脉。“一核”:二水(南溪、北溪)绕一山(妙高山)的城市生态内核。规划定位为以文化和体育休闲为特色的森林公园。“二区”:以交通生态走廊为界,“东工西居”,西部以老城区为核心的人居发展区;东部以东城工业园区为依托的产业发展区。“四片”:人居发展区的老城居住片、后江居住片;产业发展区的东城工业片和云峰工业片。

10.美丽乡村建设:是指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通过《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实施农村生态人居建设行动;二是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提升行动;三是实施农村生态经济推进行动;四是实施农村生态文化培育行动。

11.“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包括农民异地转移、农民转移就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社会保障、低收入农户增收、农民收入增幅等六项内容,市委、市政府在2008年提出并实施, 从2009年开始增加了农村危旧房改造的内容。

12.农村“1351工程:是指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抓紧修编完善中心村布局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2010年培育13个中心村,“十二五”期间,完成培育25个中心村,对中心村5000户农民进行旧房改造。加快破解后进村转化中的制约问题,快速提高村两委干部的领导力,争取2015年前全部消除后进村,遴选10个村作为生态文化特色村培育对象,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

13.“创三新、破三难”:即深化生态功能区调整改革创新、山区农民异地转移改革创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破解农民增收难、建房难、贷款难。

14.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

15.“三位一体”产业培育模式:是指我县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和原生态精品农业中探索出的“以工商资本为引领,乡、村组织为保障,农户经营为基础”的农村产业培育新模式。

16.衢宁铁路:全长351.37公里,投资估算374.54亿元,正线数目双线,速度目标值200公里/小时,限制坡度9‰,途径衢州、遂昌、松阳、龙泉、查田、庆元、松溪、政和、屏南、周宁、宁德等县市, 是连接沪昆、东南沿海两大通道的一条客货兼并的干线铁路,将与规划建设的九景衢铁路一起形成连接重要港口与内陆中西部腹地的一条便捷通道,也是海西经济区“369铁路网六横中的重要一横。

17.妙高三溪水生态治理工程:通过改堰疏浚、建堤护岸、修建亲水平台、营造水文化景墙等措施,修复妙高镇南、北、襟三溪10公里河道水生态环境,完善防洪功能,打造滨水特色景观带。

18.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山洪灾害普查,山洪灾害危险区划定,乡镇和小流域的临界雨量、水位等预警指标确定,水雨情监测站网建设,县乡村预警设施设备配置,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群测群防体系建立,县乡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等内容。我县是全国第二批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县,将于2011年实施建设。

附件二:见背景资料

主题词:综合  经济  社会  规划  通知   

抄送:县委各部门,县人大常委会、政协办公室,县人武部,

县法院,县检察院。

遂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711日印发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