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主动
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
公开年报

“十一五”时期遂昌与省、市经济发展比较

索引号:2662171/2011-45696 生成时间:2011-08-15 00:00:00 发布机构:县统计局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十一五”时期遂昌与省、市经济发展比较

      —— “十一五”时期遂昌县经济发展系列分析之十

 

“十一五”期间,遂昌县深入实施“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以“工业强县、项目带动”为抓手,积极探索建立以乡村休闲旅游为引领、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山区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与省、市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更好地了解遂昌与省、市经济发展差距,找出薄弱环节,发挥自身优势,现将遂昌与省、市经济发展情况作如下比较,以供参考。

一、遂昌与省、市经济发展比较

1、经济总量。“十一五”末,遂昌实现生产总值57.45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7.1126.8023.5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6694元。与全省相比,分别占全省的0.2%0.5%0.2%0.2%53.4%,除人均比重较“十五”末上升4个百分点之外,其余比重和“十五”末相同。与全市相比,分别占全市的8.9%11.3%8.3%9.1%96.2%,所占比重较“十五”末呈“三降两升”态势,其中:生产总值、二产和人均GDP分别下降0.30.80.9个百分点;一、三产分别提高0.30.5个百分点。

 

遂昌县经济总量占全省、全市比重(%)

        

2010

2005

全省

全市

全省

全市

生产总值(GDP

0.2

8.9

0.2

9.2

      第一产业

0.5

11.3

0.5

11.0

      第二产业

0.2

8.3

0.2

9.1

      第三产业

0.2

9.1

0.2

8.6

人均生产总值

53.4

96.2

49.4

97.1

2、发展速度。“十一五”时期,我县生产总值增速由“十五”末的10.8%提至“十一五”末的12.5%,年均增长11.8%,年均增幅低于“十五”2.5个百分点,低于全市1.1个百分,和全省持平。分年度看:与全省相比,以2007年为分水岭,呈前低后超态势。“十五”末至-2007年,同比增速分别低于全省1.60.43.2个百分点;2008年开始,增速超过全省,至“十一五”末,同比增速分别高于全省0.91.40.7个百分点。在增速赶超全省的同时,加快跟进全市步伐,由“十五”末的低于全市1.9个百分点缩小至“十一五”末的与全市持平。

3、产业结构。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我县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05年的16.545.637.9优化至2010年的12.346.741.0。其中,一产比重较“十五”末下降4.2个百分点,高于省、市7.32.5个百分点;二产比重较“十五”末提高1.1个百分点,低于省、市5.23.3个百分点;三产比重较“十五”末提高3.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2.1个百分点,高于全市0.8个百分点。

遂昌县产业结构比重与全省、全市比较(%)

  

全省

全市

遂昌

2010

2005

2010

2005

2010

2005

生产总值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第一产业

5.0

6.7

9.8

13.8

12.3

16.5

   第二产业

51.9

53.4

50.0

45.8

46.7

45.6

     # 工业

45.9

47.3

42.3

36.5

39.7

36.3

   第三产业

43.1

39.9

40.2

40.4

41.0

37.9

4、三大需求。“十一五”末,我县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81亿元,占省、市比重0.2%6.8%,占比较“十五”末分别下降0.12.7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6亿元,占省、市比重0.2%7.8%,与“十五”末相比,全省比重保持一致,全市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实现出口总额10257万美元,占省、市比重0.1%7.6%,全省比重保持一致,全市比重下降4.3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看,“十一五”时期,我县投资、消费、出口年均增幅分别为1%13.9%14.3%,分别低于“十五”45.10.953.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1.734.3个百分点,低于全市8.41.810.8个百分点。

5、城乡居民收入。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为了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十一五”末,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08元,比“十五”末增加9543元,低于全省5551元,高于全市715元;年均名义增长12.2%,增幅高于省、市1.31.8个百分点。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659元,比“十五”末增加3092元,低于全省4644元,高于全市122元;年均名义增长13.3%,增幅高于“十五”4.2个百分点,高于省、市2.10.5个百分点。

6、工业竞争力。“十一五”末,我县共有工业企业2269家,全部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7.40亿元,占全市比重为8.8%,所占比重较“十五”末下降2.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0%,增幅低于“十五”0.6个百分点,低于全市5.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10家,完成产值103.5亿元,占省、市比重0.28.9%,较“十五”末相比,全省比重保持一致,全市比重下降3.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1.1%,增幅低于“十五”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6个百分点,低于全市8.5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22.81亿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7%,较“十五 ”末提高3.4个百分点,低于省、市 6.22.6个百分点。

7、财政实力。“十一五”末,我县实现财政总收入6.8亿元,占全市比重8.8%,所占比重低于“十五”末2.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1.1%,低于“十五”13.4个百分点,低于省、市7.26.1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9亿元,占全市比重8.2%,所占比重低于“十五”末2.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1.7%,低于“十五”8.7个百分点,低于省、市7.95.9个百分点。“十一五”末,我县人均财政总收入为3159元,较“十五”末增加1277元,占省、市比重35.1%95.4%,所占比重较“十五”末低于全省8.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26.8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714元,较“十五”末增加723元,占省、市比重35.8%88.5%,与“十五”末相比,低于全省9.7个百分点,高于全市23.5个百分点。

二、遂昌与市内各县经济发展比较

1、经济总量。“十一五”末,市内各县经济实力悬殊,呈梯队发展态势。其中,莲都、青田、缙云处于第一梯队,GDP100亿元以上,总量之和占全市的60.2%;龙泉、遂昌处于第二梯队,GDP50亿元以上,总量之和占全市的18.4%。其中,遂昌占比8.9%,所占比重较”十五”末下降0.3个百分点,总量位居全市第五;松阳、云和、庆元、景宁同处第三梯队,GDP50亿元以下,总量之和占全市的21.4%。从GDP增速来看,龙泉位居第一,松阳紧随其后,遂昌位居全市第六,低于龙泉、松阳10.8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分析“十一五”末生产总值结构,其中:二产比重超过50%的依次为青田、缙云、云和,遂昌二产比重为46.7%,比“十五”末提高1.1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四,龙泉紧随其后。三产比重最高者为莲都,达49.7%,位居全市第一,遂昌居于景宁之后,列第三,达41%,比“十五”末提高3.1个百分点。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

县(市、区)

2010

2005

 

9.850.040.2

13.845.840.4

莲都区

7.343.049.7

10.642.247.2

青田县

4.861.533.7

7.357.035.7

缙云县

6.259.933.9

21.040.738.3

遂昌县

12.346.741.0

16.545.637.9

松阳县

20.340.739.0

27.431.840.8

云和县

9.752.837.5

14.347.038.7

庆元县

16.244.539.3

23.536.340.2

景宁县

16.538.245.3

21.237.041.8

龙泉市

15.245.039.8

20.040.639.4

3、发展速度。从“十一五”GDP年均增速看,缙云以高于青田0.1个百分点的微弱优势位居全市第一,达14%。与“十五”相比,缙云排名前移一位,青田退一居二,莲都继续保持第三。松阳大赶快上,名次由“十五”的第七跃居第四,龙泉进一居五,庆元进二居六。遂昌位居全市第七,低于缙云、青田2.22.1个百分点,低于松阳、龙泉0.60.5个百分点,与“十五”相比,年均增速下行2.5个百分点,名次后退三位。

4、人均水平。从“十一五”末人均GDP来看,莲都处于第一层次,人均超过40000元,达到40150元;云和、青田、遂昌处于第二层次,人均超过25000元,其中遂昌为26694元,位居全市第四;紧随其后的是龙泉、松阳,人均超过20000元;20000元以下的依次为景宁、庆元、缙云。从人均财政总收入看,6000元以上的是莲都,达6795元;其次,3000元以上的是遂昌、云和,遂昌以3159元位居第二;2000元以上的是青田、缙云、景宁;2000元以下的依次为松阳、龙泉、庆元。从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看,莲都排在首位,青田、云和位列第二、第三,其后依次为遂昌、景宁、松阳、龙泉、缙云、庆元,遂昌位居第四。

5、工业竞争力。“十一五”末,工业增加值50亿元以上的是莲都、青田、缙云,分别为60.7159.8259.30亿元,总量排名前三;遂昌实现工业增加值22.81亿元,位居全市第四。从增速看,青田以22.2%的年均增速排在首位;松阳排名第二,年均增长20%;庆元、龙泉、缙云紧随其后,年均增幅分别为17.8%17.617.5%;遂昌14.3%,排在第七位。从工业化率提速看,青田以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较“十五”末上升12.8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一;缙云、松阳分别上升9.48.8个百分点,位列第二、第三;其次是庆元、云和、龙泉,分别上升5.554.8个百分点;遂昌排名第七,占GDP比重较“十五”末上升3.4个百分点。

6、消费市场规模。从消费总量看,“十一五”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亿元以上的为莲都,居首位,达100.22亿元;超过30亿元的有青田、缙云,分别为35.1731.87亿元;超过20亿元的有龙泉和遂昌,分别为22.6920.76亿元,遂昌位居全市第五。从年均增长速度看,莲都以21%的增速遥遥领先;其次是景宁、庆元,增速在14%以上;遂昌排名第四,松阳、云和紧随其后,三县增速在13%以上;青田排于末位,增速为12%

7、经济外向度。从“十一五”末出口额看,缙云遥遥领先,以39287万美元的出口绝对额位列第一;青田紧随其后,实现出口21518万美元;龙泉排名第三,实现出口15269万美元;遂昌实现出口10257万美元,排名第四;松阳以9578万美元排名第五。从年均增长速度看,松阳位列第一,年均增速达65.9%;其次是庆元、缙云、莲都和龙泉,年均增速分别为48.4%33.3%29.7%29.1%;遂昌以14.3%的增速排在第七位,增速慢于最快者松阳51.6个百分点。从实际利用外资情况看,“十一五”末莲都、青田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18941111万美元,位列第一、第二;遂昌实际利用外资32万美元,仅为莲都、青田的1.7%2.9%,排在第七位。

8、生活质量。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十一五”末青田以22500元排第一,遂昌以21808元居于莲都之后,排第三,景宁排末位,为17901元。从年均增长速度看,遂昌和龙泉以12.2%的增速并列第一,其次为庆元(11.8%)、青田(11.6%)、云和(11.2%)、松阳(10.9%)、景宁(10.6%)、缙云(10.5%)、莲都(8.5%)。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看,“十一五”末收入最高的是莲都,达8032元,其次是青田(6722元)、龙泉(6704元)、缙云(6678元),遂昌以6659元排在第五位。从年均增速看,收入增长最快的是松阳,年均增长14%,青田第二,为13.9%,其次是庆元、云和,遂昌增速为13.3%,排名第五。

9、发展潜力。“十一五”时期,累计投资规模200亿以上的是青田,达228亿,排名第一;100亿以上的分别是缙云、龙泉、莲都、松阳,投资累计分别为143.73139.22135.96100.36亿元,遂昌以96.59亿元排在第六位,占全市比重7.4%,所占比重较“十五”下降1个百分点,低于占比最大者青田10个百分点。从年均增速看,增幅为 15%以上的是庆元、云和、松阳、龙泉,分别达到18.6%16.9%16%15.8%,遂昌增速为1%,位居全市第七,仅高于青田(0.1%)和缙云(0.1%),低于增速最快者庆元17.6个百分点,慢于松阳、龙泉1514.8个百分点。

三、遂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差距

1、综合实力差距。“十一五”以来,我县经济虽然以年均11.8%的增速稳步发展,但与省、市及发达县市相比,呈现总量小(只占全省的0.2%),占比下降(GDP 和人均GDP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下降0.30.9个百分点),速度下滑(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较“十五”下降2.5个百分点,低于全市1.1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均增速下行2.7个百分点)、位次后移(总量排名后退一位,人均增速后退三位)的态势,实力差距扩大,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2、产业结构差距。近年来,我县大力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提高其比重,但产业结构的优化空间依然存在。其中,一产比重高于省、市平均水平7.32.5个百分点;二产比重虽然有所提升,但提升速度缓慢,较“十五”末只提升1.1个百分点,而全市提升幅度4.2个百分点;三产比重虽然提升较快,但与全省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低于全省2.1个百分点。

3、工业化进程差距。工业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十一五”末我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7%,分别低于省(45.9%)、市(42.3%6.22.6个百分点,低于缙云(55.0%)、青田(53.7%15.314个百分点;较“十五”末相比,比重虽然上升3.4个百分点,仍低于全市2.4个百分点,低于青田、缙云、松阳9.465.4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

4、经济增长后劲差距。投资增长率的波动是主导经济增长率波动的主要因素。“十一五”末,我县投资率为38%,较“十五”末下降26.2个百分点,低于省(45.9%)、市(49.7%7.911.7个百分点,低于生产总值总量排名前二的莲都(54.3%)青田(47.2%16.39.2个百分点,低于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前二的龙泉(58.4%)、松阳(52.3%20.414.3个百分点。从影响工业经济发展后劲的工业投资看,“十一五”末我县限额以上工业投资6.0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7.8%,所占比重低于省、市9.42.9个百分点,低于工业化提速排名前三的青田(39.8%)、缙云(48.4%)、松阳(41.0%1220.613.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后劲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遂昌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

1、战略优势。实践证明,一个切合实际的,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十分重要。近年来,我县在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的指引下,根据市委“三市并举”战略部署,立足县域发展阶段和自身优势,提出“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并以“工业强县、项目带动”为抓手,积极探索建立以乡村休闲旅游为引领、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山区发展模式,促进了“山上浙江”建设的生动实践,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新山区建设的激情与活力,形成了谋求山区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我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强的战略优势

2、生态优势。遂昌最大的特色是生态。我县素有“金山林海、仙县遂昌”的美誉,是我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特征异常明显,地跨钱瓯两江,山青水秀,境内森林资源丰富,县域原生态品质保留完好,拥有唯一以县名命名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综合环境质量居于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近年来,我县立足自然生态优势,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新山区经济发展,以培育生态产业为中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为我县的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较强的生态优势。

3、产业优势。近年来,我县在“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下,认真谋划“立足小山村,发展大产业”的总体工作思路,大力发展茶叶、毛竹、山地生态蔬菜农业三大主导产业,着力构筑“五区五园百基地”的原生态农产品生产格局,努力培育原生态精品农业。融合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成功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全面打响“金山林海、仙县遂昌”县域形象品牌及“健康、快乐、休闲”旅游品牌,旅游综合收入和国内外游客接待人数增幅连续五年居全市前列。与此同时,在做优一产、做活三产的同时,以产业集群和品牌培育为突破口,进一步做大做强新型生态工业,积极扶持金属制品、特种纸、竹木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培育竹炭、电动车(自行车)、镍氢电池、LED新能源等新兴低碳环保产业,为我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发展优势。

4、基础优势。近年来,我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各项基础,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优势。一是空间承载能力增强。以大云峰区块为核心区域,形成了25平方公里的工业经济发展平台,并加快推进了“大云峰”区块建设和石练、北界等功能区建设,发展平台得到有效拓展。二是区位劣势有效改善。坚持“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理念,狠抓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区位劣势得到明显改善。三是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增强。水、电、通讯网络建设更趋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功能有效增强。四是软环境服务功能提升。全县上下坚持“大气包容、追求卓越、精品精致、善作善成”的工作理念,勤政廉政,优化服务,提升质量,政策措施到位,软环境服务优势进一步凸显。

五、“十二五”遂昌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十二五”是我县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当前,追兵渐近,标兵渐远,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正视差距,发挥优势,强化措施,大赶快上,加快追上省、市经济发展步伐,极力缩小与标兵的差距,迅速拉开与追兵的距离,以“三个更加注重”加快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三大需求协调拉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全面实现我县经济跨越式发展。

1、更加注重增量提质,加快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经济发展一方面是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则是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升相伴随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必须立足增量提质,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产业互动融合的发展机制,推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一是立足工业强县,全力发展新型生态工业。要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工业,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化生态优势为市场优势,化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增量做大与存量提升的结合,整合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植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新兴产业,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全力发展新型生态工业二是突出生态休闲旅游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要充分发挥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经济比较优势,强化旅游规划,整合旅游资源,挖掘旅游亮点,强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并以生态休闲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着力培植服务业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是发挥区位生态优势,积极发展原生态精品农业。要以发展原生态农产品为突破口,以省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载体,做大做强茶叶、毛竹、山地生态蔬菜三大主导产业,有效推进农业生产原生态化、标准化、精品化、产业化,努力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更加注重活力增强,加快推进三大需求协调拉动。一是加大投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先行指标,适度的投资率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以项目建设为强力支撑,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方位扩大投资规模,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更加注重投资结构的优化,关键加大工业性投资力度,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投资力度;积极扩大投资资金来源,拓宽融资渠道,开放民间投资领域,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继续加大选商引资力度,积极拓宽选商引资领域,创新选商引资方式,扩大选商引资规模,提高选商引资质量;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确保项目早落户、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二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继续落实国家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三是稳定外需,增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要积极参与国际现代产业体系分工和市场竞争,扩大出口规模,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例,培育出口产业集群,提高外贸依存度,努力增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3、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承载产业转移,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载体。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有利于工业的聚集,有利于商贸的繁荣,更有利于农村人口的转移和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必须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目标,综合考虑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迁移、资源生态等因素,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一是加大城乡统筹协调力度。一方面,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优化城市环境,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不断提升县域城市化品位。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服务,着力实现县城资源逐步向城镇优化配置,逐步缩小城乡二元差距。二是大力培育县域经济和中心镇。要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提升发展县城经济,做大做强中心镇,把县城经济和中心镇培育成为承接城镇辐射带动和农村要素集约集聚配置的主要平台和载体,促进中心镇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有效带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序引导农村人口、资源向中心集镇和城郊集聚,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三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分配机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注:2010年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初步测算。)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