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科技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思路
2021年以来,县科技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打好科技赋能突破战,力争实现县域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到并行再到领跑的战略性转变,科技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2021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指标完成情况
2021年完成高新技术投资额6.96亿元,增长52.40%,全市排名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51亿元,增长28.00%,全市排名第一;高新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9.34%,全市排名第八;研发费用累计完成3.72亿元,增长47.13%,全市排名第一。11个项目成功申报2021年度丽水市“绿谷精英·创新引领行动计划”。新增4家省级高企研发中心,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此外,浙江凯恩特种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名单,系全市唯一。
(二)聚焦“双招双引”,打造“天工之城——绿色创新第二空间”
一是网易联合创新中心和阿里云创新中心(丽水遂昌)于今年上半年相继启用。截至 2021 年底,网易联合创新中心已签约入驻 23 家企业,实现产值 871 万元。阿里云创新中心已签约入驻 26 家企业,实现产值 1554 万元。二是市“绿谷精英·创新引领行动计划”创业类项目——“数字化还原技术应用与产业化”、“抗病毒抗炎中药冻干三叶青粉全产业链一体化生产”2个项目正式落地。“新型环保材料的创制及其节水减排的高效应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连续化生产技术的产业化”等11个项目通过2021年度丽水市“绿谷精英·创新引领行动计划”评审。三是承办了天池大赛·2021全国数字生态创新大赛总决赛暨全国数字生态创新发展峰会、2021阿里巴巴诸神之战“数字经济赛道”全球挑战赛总决赛、网易云音乐《时光之遥》歌曲征集大赛等一批影响力强、规格高的活动。其中诸神之战总决赛参赛企业行纪(丽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预位(丽水)区块链泊车科技有限公司已与阿里云创新中心(县城)签约入驻协议。四是推进古院双创中心项目建设,论剑坛项目(仙侠湖会展中心)已投入使用,西山驿项目目前正进行样板房建设,预计明年5月投入使用。
(三)聚焦创新主体培育,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一是科力锻造、佳禾竹业等12家企业新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银合精密、鑫斯特新材料等21家企业新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翱力新材料、菲立化学、昊峰建材、兴昌新材料等4家企业成功申报省级高企研发中心。二是浙江工业大学郑裕国院士与我县荣凯科技签订重大科研项目。三是浙江双彩新材料有限公司与杭州师范大学有机硅重点实验室联合成立的“浙江双彩—浙师大有机硅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与国内唯一专门从事有机硅材料研究与开发的部级重点实验室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四)聚焦科创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遂昌县金属制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自正式投入运行以来,以“一体六中心”为建设目标,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目前,向上创业园已签订入驻协议企业38家,服务类机构6家,投融资服务机构6家。遂昌县金属制品检测中心、武汉大学-遂昌金属制品研发中心(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航天科工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浙南基地于今年先后正式运营。2021浙江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遂昌专场暨项目路演推介会,7项科技成果项目全部顺利成交,总成交金额1910万元,创下历史新高。绿色生物医药化工研发平台作用发挥愈加凸显,微反应器及管道化反应器等连续化反应等行业创新、领先技术进一步得到推广,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先后完成了荣凯科技、利民科技2家企业的升级改造项目研发。
(五)聚焦资源要素保障,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一是科创基金累计完成对外投资项目10个,投资金额9630万元,其中菲立化学、凯恩电池、荣凯科技三个项目退出本金3300万元。二是指导企业用足用好生态工业三十条、科技创新券等惠企政策,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本年度创新券兑现46.8万元,生态工业三十条政策兑现预计超过1000万元。三是2021年度实施省市科技特派员项目20项,其中派驻濂竹乡的省科技特派员赵福成研究员指导种植的水果玉米亩产值超过万元,且市场销售供不应求。四是2021年度实施县校合作项目25项,与浙江农林大学签署县校战略合作协议,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签署共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遂昌数字经济创新平台”框架协议。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是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规上工业企业产业结构以传统、偏低端制造业产业为主。二是创新平台有待增强,科技载体作用发挥有待挖掘,工业企业科创平台数量偏少、能级不高。三是天工之城数字经济产业集聚需一定时间沉淀,企业上规才能在科技数据上形成有效支撑。
三、2022年工作思路
(一)工作目标
2022年,计划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力争7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9家,力争20家,省级高企研发中心2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努力完成科技考核指标,全年完成高新增加值增幅1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9以上,力争2.0,R&D绝对值达到2.8亿元,力争3亿元,高新产业投资完成年增速12%,力争15%。
(二)狠抓“双招双引”,绿色创新第二空间迈向新征程
一是以合同目标为导向,发挥阿里、网易两大创新中心作用,同时逐步引进阿里和网易旗下的各类实践载体、平台,加快打造“天工之城”数字产业集聚区;二是在“天工之城”快速汇聚创新资源,构筑科技研发创新生态体系。三是引进网易数帆、网易音乐等团队到网易联合创新中心开展游戏设计、音乐创作、软件开发等分时研发活动;四是加快筹建海康威视、千寻位置联合实验室,多渠道对接数字经济创新型知名企业,争取科技研发实验室落地。
(三)狠抓创新主体培育,科技创新基础力争新突破
一是指导宇恒电池和凯恩特材做好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申报工作,力争实现省重点企业研究院零突破。二是加大工业企业招大引强力度。重点招引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针对我县金属制品、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的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三是发挥政策杠杆作用。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深入企业进行科技项目服务指导,引导企业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并实现产业化,加快新兴中小企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四)狠抓科创平台建设,科技创新能力跃上新台阶
一是发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浙南基地、绿色生物医药化工平台等载体作用,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促进遂昌制造业转型升级。引入1家综合体运营机构,武汉大学-遂昌金属制品研发中心专家走访企业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项,金属制品检测中心申请获得省级资质,做好项目推介服务,召开1次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生物医药化工平台完成2家企业项目改造转型升级,召开2次化工行业会议。二是积极创建各类科创平台,加大资源整合与投入,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条,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新动能,争取省级孵化器在园企业40家以上。
(五)狠抓资源要素保障,科技创新氛围呈现新图景
一是加快推进科技强农。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强化市场、效率、效益意识,在农民最需、最盼的农业科技和应用上下功夫,力求在种子上求突破,围绕以新路湾、金竹等乡镇制种业为重点,加大科技项目、科技团队帮扶力度,全面推进农业“双强”工作开展。二是进一步利用好省市科技特派员资源,继续开展组团式服务,落实省个人科技特派员项目17项,省团队科技特派员项目2项,市科技特派员项目3项。三是完成县校合作项目15项以上,四是做好省、市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绿谷精英·创新引领行动计划”人才等高层次人才项目的推荐申报工作,成功申报“绿谷精英·创新引领行动计划”项目7项,力争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