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
公开年报

【中医药适宜技术】增强小儿体质!经络调理手法可降低体弱儿发病

索引号:2662358/2023-173068 生成时间:2023-10-20 17:40:18 发布机构:县卫生健康局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前言

经络调理手法预防体弱儿技术是应用于儿童保健的一种自助型治未病干预技术。该项目获得浙江省中医药科技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并列入浙江省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疾病简要概述

儿童保健是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和保证小儿健康成长的综合性防治医学。儿童保健工作的目的是增强小儿体质,降低体弱儿发病。体弱儿是包括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佝偻病等一组疾病的总称。体弱儿是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重中之重。

技术简要概述

小儿经络调理技术是在小儿体质学说、小儿推拿学和中医儿童保健学基础上创建的。它以小儿脏腑学说为基础,利用小儿保健推拿五经补泻作用,组合了五经及相关经络、穴位,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为目的,调理小儿体质偏颇状态。

本项目针对0-3岁婴幼儿,按儿童保健系统管理要求进行常规体检,同时采用婴幼儿中医生理状态辨识表进行小儿生理特点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平衡状态、心肝有余、肺脾不足),施与相应的经络调理技术。经研究表明:经络调理技术可降低体弱儿发病率,促进小儿生长发育。

操作人员要求

具有医师、护师执业资格,有一定中医药学基础人员。经过24学时课堂培训,0.51学时操作培训,经考核合格,可担任该技术培训讲师。由培训讲师在孕妇学校、育儿讲堂等平台教授该技术。由父母亲或看护者担任操作人员,或由医护人员操作。

诊断标准

体弱儿是包括缺铁性营养性贫血、营养不良、佝偻病等一组疾病的总称。

一、缺铁性营养性贫血

1.红细胞形态有明显低色素小细胞的表现,MCHC〉31%MCV〈80FLMCH〈27pg。生后10天内新生儿血色素〈140g/L10-3月因生理性贫血因素影响,暂定Hb〈100g/L3个月-不足7〈110g/L7-14〈120g/L

2.有明显缺铁病因以及表现。

3.SI〈8.95μmool/L50g/dl),TIBC〈62.65μmool/L350g/dl)。

4.运铁蛋白饱和度〈15%

5.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15%,细胞外铁0+

6.FEP〉8.95μmool/L,红细胞原卟啉〉600μg/LFEP/Hb〉4.5

7.SF〈16μg/L为单纯ID;伴感染时SF〈50μg/L

8.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2条以上可诊断缺铁性营养性贫血。

二、营养不良

1.病史以及体格检查

2.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中位数减标准差法,标准差比值法,和均值力差法,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中位数减标准差法主要包括:

1)体重低下:儿童的年龄性别体重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体重低下,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体重低下,此指标反映儿童过去和(或)现在有慢性和(或)急性营养不良,单凭此指标不能区分属急性还是慢性营养不良。

2)生长迟缓:儿童的年龄性别身高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生长迟缓,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生长迟缓,此指标主要反映过去或长期慢性营养不良。

3)消瘦:儿童的身高和体重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消瘦,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消瘦,此指标反映儿童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浆蛋白浓度的降低、血浆胰岛素生长因1的下降、血浆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比值的下降、多种血清酶活性的降低、血糖水平的下降以及微量元素含量的降低。

三、VitD  缺乏性佝偻病

1.判断指标

1)主要体征:颅骨软化(囟门边软)、乒乓颅、方颅、串珠、肋膈沟、鸡胸、漏斗胸、手镯、OX形腿等。

2)次要体征:枕秃、囟门增大、囟门晚闭、出牙迟缓、肋外翻、肌肉韧带松弛等。

3)症状:夜惊、多汗、烦躁不安。(4)病史:VD缺乏史,近12个月内缺乏日光接触同时未补充VD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人工喂养、体弱多病、食欲低下、偏食、生长过快等。

2.判定标准

1)有2项主要体征,同时有VD缺乏史及明显症状者;

2)有1项主要体征及2项次要体征,同时有VD缺乏史及明显症状者;

3)有2项次要体征,同时有明显症状,VD缺乏史及其它条件者;

4)虽有症状、体征、病史,但不具备上述条件者,可不诊断为佝偻病,列为可疑给予预防。

3.临床分度

1)轻度:表现有轻度的骨骼改变,如囟门边软,方颅,串珠、肋膈沟,鸡胸等。

2)中度:表现有典型而明显的骨骼改变,如方颅,串珠、肋膈沟,鸡胸,漏斗胸,手镯,O及(或)X形腿等。

3)重度:表现有严重的骨骼畸形或功能障碍,有严重的肋膈沟,鸡胸、漏斗胸,OX形腿,脊柱畸形,病理性骨折等。

适应证

42-3周岁健康婴幼儿。

禁忌证

42-3周岁患病婴幼儿。

技术操作方法

一、器械

无需器械。

二、操作步骤

1.中医生理特点评估采用婴幼儿中医生理状态指标辨识表(表)进行中医生理特点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判断为平衡状态或偏颇状态,偏颇状态又分为偏心肝有余状态和偏肺脾不足状态。

表:婴幼儿中医生理状态指标辨识表

 

2.经络调理手法

1)体位由家长抱着或平躺在床上。

2)经络调理手法取穴操作

平衡状态:捏脊3遍,补脾经200次,清肝经、清心经各100次,补肺经、补肾经各200次,揉板门150次。

偏颇状态:偏心肝有余状态,泻肝经、心经各200次,补脾经、肺经、肾经各100次,清天河水200次,清小肠200次;偏肺脾不足状态,补脾经、肺经、肾经各300次;捏脊3-5遍;推三关100次;揉板门150次。

3)操作手法

补脾经位置:拇指外侧缘。操作:将小儿拇指屈曲,往向心方向推。

清(泻)肝经位置:在食指掌面。操作:食指伸直,清法来回推;泻法由指根向指尖直推。

清(泻)心经位置:中指掌面。操作:食指伸直,清法来回推;泻法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

补肺经位置:无名指掌面。操作: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补肾经位置:小指掌面。操作: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揉板门位置:掌侧大鱼际平面。操作:用拇指端按揉。

捏脊位置:后背正中线,自尾骶部到颈部大椎穴。操作: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

清天河水位置:前臂内侧正中线,自腕至肘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

推三关位置:前臂阳面靠大拇指那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

清小肠位置:小指尺侧边缘,自指端到指根成一直线。操作: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

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周三次,3个月为一疗程,半年为一阶段。

四、关键技术环节

首先要做好婴幼儿中医生理状态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施与相应的经络调理手法。

五、注意事项(特别是安全性保障措施)

1.适合于0-6岁婴幼儿;

2.操作前用按摩油以润滑皮肤;

3.操作时手法力度以皮肤微红、稍热为适度;

4.推拿时可安抚、逗玩、怀抱,以便孩子配合;

5.每周三次,半年为一阶段,家长不易坚持,需要时上门操作。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1.如婴幼儿害怕、不合作,做捏脊前先安抚,逗玩。

2.如做捏脊时婴幼儿哭吵可让家长抱着做。

不良反应/事件

婴幼儿皮肤、肌肉娇嫩,易受伤,做捏脊时动作要轻。如在做捏脊时用力不恰当,使孩子感到疼痛而哭吵不安,以为伤到孩子来医院就诊。经检查,局部皮肤有发红,无斑点,无皮肤破损。停捏脊后一天,皮肤恢复正常。

 

经络调理手法预防体弱儿技术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 王晓鸣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