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遇上“湿燥”两重天,秋季养生这样做!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出了伏天,湿气依然很重,湿气阻滞在脾胃中,容易伤身。同时,出伏后天气渐凉,也是“秋燥”的开始,很多人早晨起床时会感到嗓子发干、皮肤干燥、干咳无痰。
一边“湿”一边“燥”,让我们的健康“腹背受敌”,稍有不慎,身体就会出现问题,遂昌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名中医赖新明整理了一些祛湿防燥的秋季中医养生知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黄帝内经》中“秋伤于湿,上逆而咳”,说的是秋天伤于湿,冬必咳嗽。夏秋交际,暑热秋凉交替,阳气盛转换到阳气收,这个时节是养生的重要季节。秋伤于湿,就是说秋湿产生的伏邪,隐藏在体内,会导致冬天的咳嗽。秋令主燥,燥邪和风邪容易狼狈为奸,兼夹侵犯皮毛和肺,荨麻疹等皮肤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就容易诱发。秋伤于湿,湿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湿内生,聚湿生痰,痰湿成为伏邪,一到冬季,一旦冒触感邪就诱发伏邪,产生缠绵难愈的咳嗽。
所以,秋天养生要特别关注“湿、燥”两邪侵犯人体,尤其在三年疫情之后,大部分人免疫力尚未恢复正常,如何提高抗病能力,非常值得研究。
首先,入秋之后,吃的瓜果要顺应季节。西瓜,黄桃等夏天的水果尽量少吃,不喝冷饮、啤酒,以免败损脾胃,水湿内生,聚湿生痰。一些口腻、大便溏、舌苔厚的人,可以选择服用藿香正气丸或香砂养胃丸,以除湿务尽。可以适当吃些秋天的梨、萝卜、百合、莲子、无花果等滋养肺胃的瓜果。
其次,关于秋天起居、情志调节也是非常重要的。《黄帝内经》中《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起早卧,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逆之则伤肺,冬为泄泻,奉藏者少”。说的是秋天是万物成熟的季节,是阳气收敛的时候,天气凉,风声劲急,万物变色。人们应当早睡早起,使情绪安宁,不让意志外治驰而耗损阳气,使肺气保持清净,这样就能缓和秋天的杀罚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再者,秋天主燥,燥易伤肺。平素一些形体消瘦、肺阴不足的人,适当给予麦冬、百合、莲子、三叶青、山药、虫草等养肺润肺之品,可炖田鸭作药膳常吃,也可单独煎汤代茶饮,能够很好地养肺润肺,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总之,入秋之后,风、燥当道,湿为常邪。秋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感染过新冠之后的人,特别要注意,保护好我们的肺和胃,注意自己生活起居调摄,那么我们就能够安稳地度过冬天,更好地迎接来年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