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时节,走进位于金竹镇王村村的石蛙养殖基地,只见20多个养殖池有序排列着,池内则是成群结队的蝌蚪或幼蛙。放眼望去,蔚为壮观。“待到明年,我们就可以对外销售幼蛙了,届时将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王村村党支部书记唐家松在一旁介绍。
石蛙,又名棘胸蛙,是一种两栖动物,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长期以来备受市场青睐。金竹镇作为全县唯一的市级中心镇,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抢抓机遇,谋划推进石蛙规模化养殖,进一步走深走实富民强村之路。
“石蛙经济价值非常高,每公斤基本要卖到300元,旺季时能达到360元,是名副其实的蛙中贵族。”金竹镇王川村村民朱阳俊对养殖石蛙很有兴趣,但心里又存在顾虑。原来,按照以往方式养殖的石蛙成活率较低,再加上各种疾病困扰,产量很难实现大突破。
为破解这一难题,今年初,金竹镇成功引进了一家专业从事石蛙培育、养殖和销售的科技型企业,并依托浙江师范大学的科研优势,以“地、校、企”三方合作方式建设了遂昌石蛙科研产业园,主要用于石蛙养殖技术研发、养殖模式推广、优质种苗培育、产品精深加工等工作,从而推动石蛙产业强链、延链、补链。
“石蛙产量要高、品质要好,重点就是做好两项工作,一是‘住’,二是‘吃’。”浙江师范大学特种水产动物研究所所长郑荣泉一语中的地指出了问题根源。
于是,金竹镇开始为石蛙寻找新家,在实地调研后发现境内的废弃涵洞具有内部结构稳定、室内温湿度恒定、毗邻优质水源等独特优势,并且有蛙类生活过的痕迹。最终,经科研团队论证,废弃涵洞是目前养殖石蛙幼苗的最佳场所之一。
今年6月,金竹镇开始对矿洞进行改造提升,并在1个多月后,将第一批3万只石蛙幼苗放进涵洞养殖。回归原生态环境的石蛙幼苗如鱼得水。4个月后,该批次石蛙幼苗的成活率90%以上。
解决完“住”的问题,科研团队又在“吃”上下功夫,他们专门研制了适合石蛙幼苗食用的饲料——蝌蚪宝。“以往石蛙幼苗都是吃南瓜等食物为主,很容易因为营养不足出现长不大、易生病等情况。蝌蚪宝添加了动物蛋白、益生菌和中成药等物质,可以很好弥补原来的不足。”郑荣泉说。
通过“生态+科技”双重加持,金竹镇石蛙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明显提升。为更好发挥产业示范带动作用,金竹镇还在深化“校地”“政企”合作的基础上,谋划推广“公司+基地+村集体+农户”模式,以企业统一发苗、统一价格、统一收购的方式带领农户养殖石蛙,更好助力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据统计,截至目前,金竹镇王村村已养殖石蛙幼苗35000只,预计可为村集体增收7万余元。同时,该镇还争取到了66亩石蛙养殖用地,成功举办了首期石蛙养殖技术培训班,待规模化养殖后预计每亩石蛙产量达750公斤,产值约25万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下步,我们将继续立足优势、创新举措,按照‘科学家+企业家+服务员’多方共赢模式,深入推进‘一分地石蛙增收计划’,加快构建起石蛙全产业链发展机制,全力促进乡村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金竹镇党委书记陈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