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关于“谋深做实壮大富民产业管用实招全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革攻坚行动方案》的函
县属有关单位,各乡镇(街道):
现将《关于“谋深做实壮大富民产业管用实招全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革攻坚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责任分工认真抓好落实。
遂昌县农业农村局
2025年1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谋深做实壮大富民产业管用实招
全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革攻坚行动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和省委、市委、县委全会精神,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围绕共同富裕这一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拓宽增收渠道,推动强村富民,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主要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共同富裕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千万工程”牵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缩小“三大差距”,谋深做实“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多渠道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遂昌实践贡献“三农”力量。
——2025年底前,力争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5%,农村居民、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1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2以内。
——2027年底前,创成果韵飘香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9。
——2029年底前,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85。
二、承接性重大改革项目
(一)加快“土特产富”全链发展。创新乡村“土特产”全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加快发展中药材、长粽、石蛙等新产业新业态。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出台棘胸蛙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推动省级政策性农业保险、地方特色险种扩面、提标、增品,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实施农业“双强”改革,加强山区适用农机具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拓展农业领域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加快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使用,促进石练健康产业园、大柘数字茶业创业园提档升级,培育智慧农场、数字农业工厂、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技局、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县经济商务局】
(二)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优化强村公司、片区组团、“飞地”抱团等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深化“三清一促”专项行动,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制度体系和村级债务管控机制,进一步强化村级“人、权、事”监管。实施乡村运营改革,应用乡村振兴分类底图中乡村可利用资源图层,实施“强村公司+农户”“农户+合作社+强村公司”等模式的乡村运营改革,探索农房、山林、田地等资源多元化利用模式,进一步激活闲置资源活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乡镇(街道)】
(三)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聚合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营销市场、人才引育等资源要素,统筹推动农业市场主体提档升级。精准招引央企、省属企业、上市企业和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构建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体系。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带动农户增收相挂钩的政策机制,构建“党建+村集体(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发展模式,推动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深化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以“订单式、定向式”精准培训提升农民技能素养,推动传统农民向高素质职业农民转型。创新现代“新农人”创业孵化体系,配套建设一批电商产业园、农创园、农创客共富基地等农创孵化平台,持续激活乡村科技领军人、创富带头人的创新创造活力。【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团县委、县市场监管局、县委组织部、县人力社保局、各乡镇(街道)】
三、支撑性关键改革项目
(一)构建低收入农户常态化帮扶机制。充分借助“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统以及“浙农帮扶应用”系统,搭建低收入农户动态监测机制。鼓励低收入农户通过发展产业、土地流转、参与务工、入股分红等多元形式增加家庭收入。严格落实各项兜底保障政策,全面覆盖低收入农户统筹健康保险,扎实落实“雨露计划”,有效预防新贫困情况的发生。深化“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制度,优化省级新型帮共体机制,深度整合帮共体资源,多个层面助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民政局、县人力社保局、县教育局】
(二)构建乡村振兴底图引导村庄分类发展机制。深化乡村振兴分类底图应用,制定“一村一策”,精准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分类定位指导乡村建设。依托“大搬快聚”应用图层,精准引导人口内聚外引,推动公共服务跨山统筹。持续推动“可利用资源盘活”“乡村特产”等应用模块建设,精准引导盘活乡村资源,引导发展特色产业。【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人力社保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建设局、县经济商务局、县移民工作中心、县文广旅体局】
(三)深化农业“标准地”改革。全面推广“标准地+农业‘双强’”改革经验,全域推进“连片流转+ʻ双非ʼ整治+农业标准地”的连片整治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农业机械化基地和水稻制种基地。强化农业经营主体的以内培外引,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农业有效投资,实现农业经营主体、农民、村集体多方共赢。【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财政局】
四、“大场景·小切口”改革项目
(一)探索储能“消薄”市场化推广模式。推广“政府出资、企业出力、村级消薄”的“小柜子”储能消薄新模式,明确新型储能设备标准及推广企业范围,通过订单式、共享式、租赁式等三类推广模式,加快抢占储能消薄市场,推动村集体增收。充分发挥山海协作机制优势,落实多场景多地区推广储能消薄项目,助力“山海共富”。【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经济合作交流中心、遂昌经开区管委会、县经济商务局】
(二)推进现代种业全产业链集成改革。锚定创建国家级制种大县的目标,完善制种补贴、良种奖励、制种保险等政策保障机制。持续推进农业双强行动,推动制种在耕作、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等全程机械化,完成杂交水稻全链条服务项目和遂昌县种业数字化转型项目,强化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提升种子加工质量和精加工能力。持续推进“政企产学研”协同联动机制,加强与中国水稻所、浙江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组建现代化种业研究中心,组合推进稻种收购、新品种培育、制种科研等项目,实现关键性技术的革新。【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委宣传部、县气象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各乡镇(街道)】
(三)创新箬叶产业链式管理模式。深化箬叶“共富工坊”集群建设,夯实“1+5+N”组织架构模式,实现农户分散采摘、分站上门收购、总站统一加工的全链条管理模式。扩大箬叶产业采收链,加强箬叶产业品牌建设和推广,深化与五芳斋、南湖斋等知名粽企长期合作关系,推动箬叶产业富民增收。【责任单位:县供销社、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
(四)打造“遂昌长粽”联农带农共富机制。强化长粽生产加工主体培育,引导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车间,推动长粽生产从零散家庭作坊转型为“企业+工坊+农户”村企合作共富新模式。深化按需匹配、定向委培、以赛代训的“订单式”培训模式,培养一批“数量充足、贴合需求、技艺精湛”的长粽制作技能人才队伍,培大育强“长粽师傅”工坊技能人才特色品牌。构建“线上线下营销+门店直卖分销+节会节庆展销”的销售体系,打造全方位营销矩阵,提高长粽产业全产业链价值。【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供销社、县市场监管局、县经济商务局、县文广旅体局、县人力社保局】
五、组织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强化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明确细化各单位工作职责,形成部门和县乡村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二是加强人才保障。加强“三农”干部现代化能力建设,加强农村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鼓励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推动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推动“三农”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三是加强要素保障。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力度,强化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保障,健全涉农财政资金动态整合和调整优化机制,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和涉农融资支持力度,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实现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双增长”。
![]() |
遂昌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2025年1月23日印发
遂农函〔2025〕4号遂昌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关于“谋深做实壮大富民产业管用实招全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革攻坚行动方案》的函.pd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