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今日遂昌 >> 最新动态
班春劝农:农耕深处的文明回响
时间:2025-07-22 08:30:35 来源:遂昌县新闻网 作者: 陈炜芬
字体大小: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班”春令,“劝”农桑。

在遂昌,“班春劝农”是一场与春天的庄重约定。

立春鞭响,彩绸翻飞,唤醒的不仅是沉睡的沃土,更是一个民族“以农为本”的集体记忆。这场跨越400余年的仪式,蕴含着中国人最朴素的生存智慧,也承载着农耕文明最温暖的文化范本,至今仍在遂昌的山水间鲜活上演。

在追求现代化的今天,这样一场仪式为何依然重要?

答案,藏在彩仗扬起又落下的每一道弧线里。

历史溯源

若要读懂“班春劝农”的厚重,须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的垄垄犁痕。

这并非遂昌的独有创造,而是中华农耕文明“重农劝课”基因在浙西南的深植。

立春为岁首,万物复苏,农耕伊始。古人以“鞭打春牛”的象征仪式,唤醒大地,祛除懒怠,表达对土地与时令的敬畏。这种对“春”的信仰与对“农”的劝勉,是流淌在民族血液里的根脉。

而让遂昌“班春劝农”璀璨生辉的关键节点,源自明朝万历年间。

公元1593年,汤显祖出任遂昌知县。这位“东方莎士比亚”,不仅因《牡丹亭》的至情至性名垂千古,更在遂昌留下了“循吏”的务实足迹与“劝农”的深情诗篇。

在任5年时间,深谙“农为邦本”的汤显祖,将“劝课农桑”视为施政要务。每到春耕季节,他便率领衙门众人携带着鲜花、美酒和春鞭,迎春于青郊,祭春神、鞭土牛。向百姓赠春鞭,以鞭春礼仪,向邑人颁布“春耕令”,以劝农事,奖励农桑——这便是“班春劝农”。

在遂昌“班春劝农”活动仪式中,第二个环节为“鞭春”,即挥鞭击打“春牛”:一打辛勤耕种,不误农时;二打风调雨顺,地肥苗壮;三打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当春牛肚里溢出五谷,众人欢呼,争抢五谷,兆示“五谷丰登”。

汤显祖挥毫写下的“班春”诗,至今仍广为传诵。

“家家官里给春鞭,要尔鞭牛学种田。盛与花枝各留赏,迎头喜胜在新年。”字里行间,官府颁发春鞭、鞭策春牛、劝勉勤耕的热闹场景跃然纸上。这不仅是诗,更是重农爱民的宣言。另一首中,“今日班春也不迟,瑞牛山色雨晴时”的描绘,则展现出仪式举行的具体时节与地理风貌。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遂昌县大田村村民自发组织上千人参与的“班春劝农”活动,西部民众纷纷效仿坚守。从此,“班春劝农”如星星之火,顺势蔓延,成为遂昌城乡群众重要的迎春习俗。

价值探寻

“重农固本”的治理智慧、“官民同心”的朴素情感,以及对土地深沉的敬畏,都深深烙在遂昌的山川风骨之中。

这是“班春劝农”历史长卷里,最热烈的现实回响。

2009年3月,首届“班春劝农”活动仪式在遂昌县大柘镇大田村举行。次年,“班春劝农”活动仪式移至石练镇淤溪村举办,一直延续至今。活动仪式分祭春、鞭春、开春三部分,当地百姓祭春赏酒、扶犁耕田,重现明朝“班春劝农”盛况。

群山间,这场延续数百年的盛典,让传统与现代在长河中深情相拥。2011年,“班春劝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也是这一年,班春广场在淤溪村拔地而起。4年后,广场改建,祭台增高为三层。其中,二层台高1丈5尺9寸3分,代表汤显祖1593年任遂昌知县;三层台高2700分(在中国传统长度单位体系中,“分”是长度单位,1分约等于3.333毫米),寓意劝农活动始于2700年前的西周。

时间来到2016年11月30日。

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传至遂昌——“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遂昌“班春劝农”作为“立春”习俗文化的一部分,被载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史册,成为遂昌首个人类非遗项目。

从文化角度看,“班春劝农”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生动体现。人们在仪式中祭祀神农,感恩自然馈赠,遵循天时开展农事,将对土地的热爱融入每个细节。它也是传统农耕文化的集大成者,彩仗、春牛、春鞭等元素,串联起播种、耕耘、收获的农事记忆。

在历史维度,“班春劝农”是一部“活着的史书”。它记录了明清以来遂昌基层社会治理、农业生产方式以及民俗风情的演变。从官方主导到民间传承,从简单仪式到盛大庆典,每一次变迁,都是时代的注脚。

古礼新生

在新时代的遂昌,古老的鞭声激荡出更为磅礴的文化回响。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班春劝农”衍生出枝繁叶茂的文化新生态。

今年2月12日上午10时,在浑厚的锣鼓声中,“班春劝农”活动仪式在淤溪村拉开序幕。全流程复原的“班春劝农”,不再是书本里的记载,而是可触可感的沉浸式大剧。主祭人神情庄重,农人扶犁力道沉稳……满满的仪式感,成为连接古今、唤醒乡土情怀的纽带。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活动仪式选在元宵节举办,为的是叠加“班春劝农”和“昆曲十番”两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文化魅力,让年味更浓。活动现场,20余名外国友人的身影格外亮眼。他们亲身感受中国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社交媒体,将这份美好传递到各地,让“班春劝农”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2022年,淤溪村多了一间文旅驿站,并取名“班春”。这是一个集文化、体验、休闲为一体的“嵌入式文化空间”。在这里,既保留着2010年“班春劝农”活动仪式的祭春文,也陈列着犁、耙、风谷车等农耕用具。

今年5月19日,《跟着书本去旅行》“秀丽山城”系列5集节目在央视开播。在首集《秀丽山城——汤公情愫》中,书本旅行团来到石练镇淤溪村。通过“班春劝农”仪式部分实景重现,近距离感受独特的非遗魅力。

如今,“班春劝农”活动仪式已成为遂昌文旅的“金名片”。近年来,遂昌开发了H5小程序版本的线上“班春劝农”。在场景重现、人机交互、产品展示中,“班春劝农”打破时空限制,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在淤溪农耕非遗文化研学基地,“跟着汤公去劝农”成为爆款研学路线。孩子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学习二十四节气农谚,在专业指导下体验安全农耕操作,品尝地道的“劝农宴”。他们在汗水中感悟“粒粒皆辛苦”,在仪式里读懂“以农为本”的中华智慧,实现文化传承与劳动教育的完美融合。

“与其说这是一种仪式,不如称它为一种精神。”在“班春劝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林树立看来,“班春劝农”所倡导的“勤耕”精神,在遂昌代代相传。

春牛已入画,劝农声未央。

“班春劝农”,保存着历史的吉光片羽,激活了深植乡土的农耕基因,是深嵌于遂昌青山绿水间的文化密码。它似一碗从历史深处递来的“春酒”,醇香四溢,“敬土地,敬农桑,敬生生不息的文明之光”。

记者手记

农耕文化奏响时代新曲

丽水日报记者 陈炜芬

“班春劝农”,这一源自明代的传统民俗活动,历经数百年岁月洗礼,如今依然在遂昌的土地上熠熠生辉。

采访中,林树立的话让我感触颇深。他说:“以前‘班春劝农’由政府主导,从今年开始村子自己组织。这也说明,我们的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也更愿意主动去传承和发扬。”今年参加仪式的100多位演员都是本村村民,有夫妻档、父子兵、祖孙团。仪式举行前半个月,大伙就利用空闲时间进行排练。这种全民参与的热情,正是对传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有力体现,也让“班春劝农”的传承有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班春劝农”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遂昌县通过举办“班春劝农”仪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活动现场,除了精彩的仪式,还有热闹的非遗市集。各种传统小吃和非遗手作项目,不仅让游客品尝到地道的美食,还亲身体验了非遗的魅力,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班春劝农”所蕴含的传统农耕文化价值愈发凸显。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土地始终是我们的根基,勤劳耕作始终是我们的美德。同时,它也启示我们,传统文化并非束之高阁的历史记忆,而是可以与现代社会相融合,通过创新形式、丰富内涵,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