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的蓝席良“创业”了。
“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咋突然改行养石蛙?”遂昌金竹镇王村村的村民最近茶余饭后都在议论蓝席良的大胆决定。这个种庄稼的老把式,前几天在自家房前屋后养了2万尾石蛙蝌蚪。面对乡亲们“技术要求高”“风险大”等质疑,蓝席良胸有成竹:“有专业人员当后援,销路也不用愁,我只要按时投料,半年后就能净挣2万元!”
这场看似突然的转型背后,隐藏着一个现代农业重构的故事。
去年,金竹镇在深化与高校、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引进遂昌森泉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石蛙全产业链”,进而通过三产融合,从种养到加工再到销售,为像蓝席良这样的转型农民提供稳定的增收机会。
“像养鸡一样养石蛙”
7月17日,蓝席良房前屋后的13个水泥池里,“入住”了2万尾石蛙蝌蚪。
这些由森泉科技提供的优质种苗,半年后将成长为幼蛙,并被悉数回购。养殖过程由公司团队全程指导,蓝席良的任务,是“像养鸡一样,每天给蝌蚪喂顿饭”。
石蛙的市场价格稳定在每公斤300元,最高能达到360元。这个被农民称为“水中黄金”的动物,曾吸引了许多养殖者。然而,传统养殖方法面临成活率低、疾病高发等诸多挑战,产量始终难以提高。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金竹镇于去年初引入森泉科技,全力推动石蛙产业的发展。在培育、养殖、销售石蛙的过程中,企业与浙江师范大学合作,以“地、校、企”三方联动的方式共同打造遂昌石蛙科研产业园,开展养殖技术研发、优质种苗培育及推广、产品精深加工,完善石蛙产业链。
在位于王川村的森泉科技棘胸蛙养殖基地,十余亩场地始终保持着25摄氏度的舒适温度,正中央的尾水池里,数十条鱼儿畅快游动。蝌蚪孵化与早期培育区里,102个方池底部“潜伏”着密密麻麻的蝌蚪。
“这些蝌蚪是今年五六月份繁育的,用企业自主研发的饲料喂养,成长速度很快。”负责人胡洪森告诉记者,一部分蝌蚪出售给周边养殖户或养殖基地,企业负责回收幼蛙或商品蛙,“初步估算,今年全产业链的产值能突破2000万元,亩均效益超过30万元。”
在养殖基地,每走几步,就能在石蛙棚的钢结构上看见高精度的温度计、水泵智能控制器等设备。出水管处,工作人员正依次用水质监测笔和PH值检测笔评估水质,确保环境符合石蛙的生长需求。
“棘胸蛙对水质、温度、环境要求很高,通过应用标准化孵化管理、水质监测等技术,我们有效提升了幼苗的存活率。”胡洪森告诉记者,企业正在推进“数字大脑”建设,促进传统养殖迭代升级。
棘胸蛙养殖中,育种是确保种群质量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后续繁殖、生长及经济效益。近年来,依托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团队,森泉科技逐步建立了棘胸蛙技术研发中心,培育出了辨识度高、抗病性强、生长快的特有品种——遂昌金蛙1号,目前,该品种也深受市场青睐。
在育种这一核心环节,森泉科技与浙江师范大学的合作尤为关键。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企业培育出了抗病性强、成长快速的“遂昌金蛙1号”。在研发中心分子育种室,来自浙师大的朱飘熟练操作着各种仪器,“我们能快速完成DNA提取和基因片段验证,提升分子实验效率,选育出更多优良品种。”
“搬”进矿洞的蝌蚪
盛夏时节,王村村的气温飙升至38摄氏度,空气灼热,蝉鸣刺耳。但走进村里的废弃萤石矿洞,一股带着青苔气息的凉风迎面扑来,温度计显示19摄氏度,湿度恒定在90%左右。岩壁上的水珠在灯光下闪烁,地下泉水清澈,蝌蚪们在水中悠然游动,几只幼蛙趴在苔藓覆盖的岩石上,背上的褐色纹路几乎与环境融为一体。
洞外的热浪与洞内的凉爽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切,归功于森泉科技团队的创新设计——为石蛙量身定制的“生态方舟”。
通过地质勘探,森泉的科技团队发现,萤石矿脉具有独特的温度调节能力。去年6月,经过改造,矿洞的通风巷道变成了“循环系统”,岩层中渗出的泉水足以满足养殖池的运作。这种低能耗设计不仅让3万只石蛙幼苗顺利适应环境,还使养殖成活率突破90%,高于行业平均水平505%。在恒温环境下,变态发育周期也从180天缩短至155天,提高了生长效率,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既要让石蛙住得舒适,又要让它们吃得讲究。”在浙江师范大学特种水产动物研究所所长郑荣泉教授的带领下,科技团队历时半年研发出了国内首款专用石蛙饲料“蝌蚪宝”。这种饲料融合动物蛋白、益生菌和中成药成分,不仅有效提高了蝌蚪变蛙的成活率,还成功解决了幼蛙易生病、成长缓慢的问题。配套的黄粉虫生物饲料车间则进一步降低了养殖成本,形成了从虫卵到成品的闭环供应。
随着养殖技术不断成熟,森泉科技与周边农户签订了“代养回收”协议,由企业统一提供蝌蚪苗和饲料,农户利用自家闲置空间进行养殖。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让农户稳定增收,还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增长,实现了多方共赢。
“跃”出深山的新销路
“家人们快看!这活蹦乱跳的石蛙是刚从山泉池里捞出来的!”在与森泉科技研发中心相邻的直播间里,胡洪森手持网兜,将一只只通体黝黑、健硕的石蛙展示在镜头前。水花飞溅的瞬间,直播间弹幕刷屏“太新鲜了”。
每当一个订单拍出,工作人员迅速将石蛙宰杀、称重、真空包装,冷链发货。“我们的石蛙喝山泉水、吃黄粉虫,肉质紧实得像蒜瓣!”胡洪森边讲解,边演示烹饪方法——石蛙与姜片、黄酒清炖,汤色奶白,或裹粉油炸,外酥里嫩。
这场“云上石蛙宴”背后,是金竹镇用直播加冷链破解深山农产品销售难题的创新实践。线上卖蛙并且48小时内抵达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真正让“百蛙之王”跳出山涧,跳进城市餐桌。
今年5月,在遂昌邮政管理局的推动下,遂昌石蛙养殖企业与快递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在运输配送、渠道拓展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直播间刚卖出蛙,快递小哥就到门口取货了。”胡洪森说,这种“所见即所得”的直播模式,让石蛙销量倍增。
“我们的物流网络、配送服务和冷链技术,为石蛙从基地到餐桌提供一站式物流解决方案。”快递公司相关负责人包进进说。
为了让食客及时尝到来自大山深处的美味,遂昌于2021年首次引入“数字物流”概念,构建起了“1个县级数字乡村物流中心、9个乡镇级中转中心、197个村级综合服务站点”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由此,“邮快合作”模式应运而生,遂昌邮政管理局在去年专门谋划了“党建统领—邮政快递与产业融合助共富”项目,通过实施一系列系统工程,推动行业规模和质量双提升。去年,遂昌农村电商从业者超过1.1万人,网络零售额达27.5亿元,为商户节约收寄件成本1000余万元,“邮快合作”模式也因此入选全国首批“快递进村”工作典型案例,系全省唯一。
在种质资源库里,数万枚冷冻胚胎静待唤醒;智能化培育池中,今年已经孵化出60万尾石蛙蝌蚪;深加工车间内,石蛙油凝胶糖果生产线正在铺设……这条“从基因筛选到深加工产品”的全产业链,正释放惊人能量。据胡洪森透露,基地将扩繁至3万对种蛙规模,带动周边7个村庄200余农户就业,“全力冲刺长三角最大石蛙产业化基地目标”。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需要“变废为宝”的创新思维
丽水日报记者 张李杨
踏进矿洞的瞬间,眼镜片立刻蒙上一层薄雾。这座曾经因资源枯竭而寂静的矿洞,如今变成了石蛙的乐园。这个转变,源自森泉科技团队的创新思维。矿洞的废弃,原本是资源消失的象征,现在变成了石蛙生长的理想环境,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石蛙对水质、温度等生存环境要求很高。传统的养殖方式无法满足它们的生长需求,经常受到高温和能耗的限制。然而,废弃矿洞独特的恒温恒湿环境,恰好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天然条件。工程师们利用矿脉的天然结构和渗透的地下水,建立了低能耗的“循环系统”,使矿洞成为一个适合石蛙生长的完美场所。这里的温度和湿度稳定,正是石蛙繁殖和成长所需的理想环境。
矿洞养殖的价值不只在于技术突破。它的低成本改造优势,让周边的农民也看到了参与的机会。矿洞内的空间只需要稍加整理,就可以投入使用。而森泉科技通过提供统一的蝌蚪苗、饲料,并承诺回购养殖的成品,实行“代养回收”的模式,这使得农民能够降低风险,获得更多收入。企业承担了大部分风险,农民也因此能轻松参与到这一新兴产业中。
废弃矿洞原本是村落历史的遗留物,经过创新和科技赋能,它不仅成为了石蛙养殖的宝贵资源,也为周围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这也证明了,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就地取材”,挖掘本地资源的潜力。在创新视野中,昔日无用的资源,也能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本版摄影/章建辉 制图/设计 王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