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今日遂昌 >> 最新动态
从“掘金”到“淘景”:千年矿山的绿色嬗变
时间:2025-08-26 08:11:38 来源:丽水日报 作者:付名煜
字体大小: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丽水日报记者 付名煜 特约记者 朱敏 记者 龚隆淼 通讯员 周璐琳


矿车轨道在黑暗中延伸,车厢颠簸着穿过古老的采掘巷道。36摄氏度的高温天,洞里却始终阴凉。光束扫过岩壁上的凿痕,那是千百年前留下的。

遂昌金矿的开采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上元年间。但即使是“江南第一矿”,也面临着资源逐渐枯竭的现实。如何让布满伤痕的矿山焕发新生,成为新的课题。

从矿业地标到旅游胜地,遂昌金矿用一场跨越数十年的“绿色接力”,重新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行的进程中,新世纪的矿脉正在延展。

从矿区到景区

蝉鸣裹着热浪,在树梢间翻涌。但在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游客的谈笑声盖过了聒噪。唐代金窟矿洞的入口处,凉风阵阵,导游正带着一队人向幽深的矿道走去。这是一场向下的旅行,通往千年前的采矿现场。

矿洞的岩壁上布满椭圆形的凹坑,光滑如人工打磨。导游停下脚步,指向这些痕迹:“古人用烧爆法采金。判断岩石中含有黄金时,就在岩石底部堆柴烧火,待高温时泼冷水,利用热胀冷缩使矿石崩裂。”烧爆留下的凹坑深浅不一,有些还留着烟熏的痕纹。

烧爆法的历史,在中国超过2000年。秦代开凿都江堰宝瓶口,唐代劈开黄河龙门砥柱,用的都是这种方法。遂昌金矿的遗迹保存完整,是古代采矿技术的活化石。

铁镐声在这里响了1300年。一代代矿工凿开岩石,带走黄金,留下纵横交错的坑道。但资源终有耗尽时,这个古老的矿区也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2004年,国土资源部启动国家矿山公园建设,遂昌金矿抓住了机会。“矿石会挖完,但矿洞和矿工的故事不会。”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将矿业遗产变成旅游资源。古老的坑道、废弃的设备、千年的技术,这些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资本。

次年8月,遂昌金矿入选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成为浙江唯一。老矿工们记得,那个夏天的蝉鸣比往年更绵密,仿佛在为一个时代的转折奏响序曲。他们没有庆祝,而是立刻投入改造。食堂变成了博物馆,宿舍改成了酒店,运矿石的小火车成了“观光专列”。美院教授重新设计了废旧的机械零件,把它们变成公园里的装置艺术。

2007年底,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正式开园,这座千年矿山完成了从资源开采到文化展示的转身。游客的到来让矿洞重新热闹起来,而这一次,人们带走的不是黄金,而是历史。

在青山谋金山

站在唐代金窟矿洞的观景台上,远处的山脊线起伏绵延。山坡上的草木已经连成一片浓密的绿,游客们举起手机,镜头对准这片风景。

十几年前,这里是另一番模样——散乱的废石堆,裸露的岩土,风一吹就扬起沙尘。“开发与保护必须同步。”矿区的工作人员说。生态修复成了最紧迫的任务。

转型的困难超乎想象。以唐代金窟前的山坡为例,因为常年堆积乱石,地面几乎没有土壤,植物难以存活。修复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工人把散落的石块重新垒砌,顺着山势筑起挡土墙。接着是运土——山路狭窄,大型车辆无法深入,只能用拖拉机把泥土送到半途,再靠人力一筐一筐扛上山坡。覆土要反复进行,直到土层厚度超过0.5米。

种树是下一个挑战。第一批树苗是耐贫瘠的松柏,但成活率很低。枯死的树苗被拔掉,补种新的。一年又一年,绿色终于从石缝里钻出来。如今的山坡已经看不出当年的荒芜。

银坑山水库的变化更明显。它的水源来自牛头山西麓,经过治理,水质稳定达标。桃花水母——这种对水质极度敏感的世界级濒危物种,已经在这里栖居18年。

在老矿部,公园还构建起了完整的水生态系统——金色鱼塘。塘里重新栽种了沉水植物,投放了本地鱼种,岸线也改造为生态护坡。昔日鱼虾绝迹的“死水”,活了过来。

地下水治理是另一个重点。矿区清理了历史遗存于地表、堆积在老矿洞内的黄铁矿废石,充填井下采空区。一系列治理与修复有效遏制了酸性废水的产生,为国内其他矿山提供了示范。

生产工艺也在不断调整。以采矿、选矿工艺为切入点,遂昌金矿引进了新技术、新设备,提升矿石回采率,每年减少约15%的氰渣固废量,并实现了氰化废水零排放。

从“向地下挖金子”,到“靠青山生金子”,遂昌金矿用一场漫长而坚韧的生态修复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向5A启新程

工业遗存如何存续?遂昌金矿选择了文旅融合之路。成为国家矿山公园后,这里开始了一场持续至今的转型实验——把矿坑变成景点,让采矿史成为旅游资源。

复原是第一步。在唐代金窟区域,工作人员根据史料还原了“烧爆法”采矿现场:堆柴、烧石、泼水,展示岩石如何因冷热骤变而崩裂。明代冶炼区则复原了“灰吹法”——古人将铅加入金银矿,利用铅与金银的熔点差异分离贵金属,再用谷灰吸附杂质。这些工艺被制成图解展板,配以卡通动画阐释化学反应原理。

科技让历史更可感。黄金博物馆里的环幕影院用3D动画呈现矿区1300年的开采史。游客用手机扫描遗迹,AR技术会在屏幕上重现古代矿工劳作的虚拟场景。

数据证明了转型的成功。2008年至2024年,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4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39亿元。收入反哺了矿区的生态修复和文化挖掘,也在带动企业转型、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遂昌金矿正在创建5A级景区。丽水市政府、遂昌县政府和杭钢集团达成合作,使新项目陆续落地。“抱金砖挑战”、模拟淘宝等参与度高的互动游戏增加了趣味性;“黄金制造局”、黄金茶室、黄金矿工主题餐吧及咖啡厅、音乐冥想空间等新业态也正加紧建设;炼金广场、淘金乐园和“落日飞车”等体验项目也已列入规划。

“5A不是终点。”景区负责人说。他们计划打造一个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既能体验矿业文化,又能科普冶金知识;既能生态观光,也能休闲度假。这种转型不是简单的产业切换,而是对矿山价值的重新发现。

从开采有限矿产到开发无限资源,遂昌金矿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当资源枯竭时,文化和技术可以形成新的矿脉。

记者手记

从历史遗迹到文化遗产

遂昌金矿保留了大量历史遗迹,真实展现从古代到现代的采矿工艺演变。在唐代金窟矿洞,记者随导游仔细观察那些烧爆坑。这里曾是矿工们日日挥镐击石的矿区,而今天,它成为游客拍照留影的风景。这种变化,让我感受到一种时间的张力——工业遗存也可以灵活地转化为旅游产品。

走进景区,游客不仅能体验淘金池里“淘一淘”的乐趣,还能乘坐矿洞小火车穿梭于幽深矿道,或在黄金酒店、黄金博物馆中感受厚重的文化积淀。这里卖的不再是金子,而是一段段历史、一种体验、一份文化记忆。

沿途,注意到矿区的变化不仅是对植被的恢复,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理解。山坡上点点翠绿,溪流边成群的鱼儿游弋,桃花水母轻盈漂浮……这些生命让我意识到,绿色不仅是视觉的愉悦,更是一种心灵的启迪。在这里,游客不只是旁观者,而是在参与、在感受自然与历史的交融。

这一切并非自然形成。在遂昌金矿,人们从未停止对历史与文化的探讨与深挖。金矿的历史成为这片土地的灵魂,而景区的转型正是这一灵魂的延续。遂昌金矿被誉为“世界唯一活着的千年金矿”,它不仅是矿业遗产的传承,更是生态与文化共生的典范。在这里,游客不再是外部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体验者。这里的衍生文创产品——金矿石项链、金榜题名书签、金杯银杯等小物件,将矿山记忆带回了游客的家中,同样是对矿山文化的理解与运用。

人类的智慧,不只是创造财富,更能赋予土地新的生命。遂昌金矿的转型是矿山的重生,也是对历史、对自然、对未来的重新审视。它承载着历史,带着文化的痕迹,也蕴藏着生态复兴的无限可能。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