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县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41号建议的答复
项凌杰代表:
您好!您在遂昌县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中提出的第141号《关于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我局已收悉。首先对您关注、关心遂昌茶产业的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遂昌县深入践行“三茶”统筹理念,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以创建“柘里茶香”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契机,突出规模生产、三产融合、要素聚集和品牌营销,致力补短板、求创新、促转型、惠民生,为茶文化强载体、拓窗口,为茶产业夯基础、延链条,为茶科技提标准、强支撑,使全县茶叶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目前,全县茶园种植面积14.01万亩,其中投产面积13.35万亩,茶叶无性系品种12.01万亩,良种率85.7%,位居全省前列。高标准打造建设生态茶园19195亩,建成遂昌龙谷茶地理标志农产品核心基地2458亩,通过国家有机茶基地认证1900亩,绿色食品茶园基地认证4557亩。全县现有茶叶初制厂(作坊)937家,取得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17家,组装建成名优茶连续化加工生产线19条,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县级龙头企业2家。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聚焦茶叶加工、检测、储运、销售全过程,积极谋划政府强有力项目支持,专门建成遂昌数字茶业创业园,招引18家茶企茶商入驻,初步形成了集加工、研发、电商、物流及产业配套服务于一体的茶叶加工集聚区,有效地保证了全县万吨茶叶的生产加工。2023年茶叶产量18627吨,涉茶产值达24.72亿元,其中一产产值实现14.92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涉茶人员约6.5万人,约占农业人口的1/3,全县农业人口人均茶叶产值8222.88元,约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1/3,茶叶一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60%以上。经多年努力打造,“龙谷茶”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先后荣获国内外名茶评比金奖50多次,在历次茶叶博览会上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指定用茶或品鉴用茶。2020年4月,“遂昌龙谷茶” 正式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4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我县龙谷茶评估价值达18.20亿元人民币。
诚如您所言,“茶产业是遂昌农业的支柱产业,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事关遂昌数万茶农的生计,更是事关遂昌第二、三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您所提的“提升遂昌茶叶市场的竞争力、做强遂昌茶叶品牌、加大制茶农户支持力度”三方面的建议对茶产业发展极具建设性,在今后的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我们一定予以认真吸纳,明确在当前时代下茶产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工作方针,落实相关措施。
一、强化政策保障,提升产业发展动能
夯实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职能,做好茶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工作,发挥规划的宏观指导作用。继续稳步实施《遂昌县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若干意见》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了解和掌握茶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优化升级制定相应的茶产业扶持政策,保持产业政策的连续性和操作性,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安排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突出对茶园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加工主体培育、品牌营销建设、科技推广赋能茶产业发展等环节的补助,致力破解我县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为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二、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坚持稳面积提效益,不断完善路网、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生产条件。积极推行“对标欧盟,肥药双控”为核心,规范茶叶投入品管理使用,鼓励茶园上山,积极推广茶园“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立体生态种植模式,对茶叶生产基地进行数字化栽培管理、病虫害预警防控、精准水肥管控等数字化系统建设,严格管控面源污染,持续改善环境条件。鼓励购置茶园中耕机、除草机、施肥机、打药机、采茶机等新型农机装备,进一步缓解劳动力紧张问题,加快推进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水平。引导鼓励茶叶生产主体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多措推进茶叶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着力提升良种化、规范化、标准化、生态化水平,稳步提高生态茶园覆盖率,进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三、加快推进加工数智化改造提升,促进二产转型发展
依托遂昌数字茶业创业园一期投入使用的示范效应,继续实行入户奖励、租金减免、电费减免、购机支持等系列入园优惠政策和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购置智能化加工生产线(色选机等),建设智慧加茶叶工厂,在创业园内打造一批“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鼓励现有茶叶加工单位进行加工设备数字化改造,逐步推进向加工流水线等先进加工设备拓展,着力提高全县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行生产许可证(SC)管理,促使加工厂向清洁化发展,提升茶叶加工场所的环境质量,全面提升茶叶标准化、自动化加工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根据市场需求引导适当减少绿茶生产比例,提高红茶、白茶、黄茶生产比例,尝试黑茶生产。按照“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理念,开展科技协作攻关,尝试开发各种茶叶创新产品和新型业态,扶持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
四、继续开展科技合作,强化科技兴茶
继续深化同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茶叶研究所、浙江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内涵,谋划第二期“金寿珍正高级农艺师专家工作站”建设,为全面掌握与监测茶叶品质动态变化、安全风险状况,为标准化生产、多茶类加工、品牌化经营等领域提供精准服务,全面提高全县茶叶生产、加工、产品研发等综合水平。注重茶叶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更新,加大对茶农和企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大4050劳动力培训,多批次多层次选送涉茶人员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科研院所的各类茶产业发展专题培训。利用好县本土特色人才学校的教育资源,常态化开展茶叶加工工、评茶员、茶艺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引导4050人员参与茶叶加工、贩销工作,发掘更多的茶叶从业人员,为我县茶叶生产经营储备后续力量。
五、强化品牌推广,拓宽营销渠道
一要加强品牌管理。依托丽水市公用品牌“丽水香茶”建设和配合全省“浙江绿茶”全球推广计划的基础上,继续打造“龙谷”主导品牌,宣传遂昌龙谷茶地理标志农产品优势,鼓励茶企应用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着力提升“龙谷茶”—企业品牌格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主体及其品牌在公用品牌创建中受益并发展壮大。二是加强品牌宣传推介。要以昆曲茶艺表演和遂昌茶文化的展示为抓手,集中展示遂昌茶产业发展成就,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方式,继续为茶农茶企搭建宣传平台,鼓励不间断地参加省、市组织的茶叶宣传活动。持续开展“遂昌高山名茶问茶节”、斗茶赛等茶事活动,提升龙谷茶影响力。要以茶建城,把茶品牌建设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之中,拉动宣传推介龙谷茶。积极选送遂昌生态精品茶叶参加全国名茶评比活动,让遂昌名茶获得更多国家级金奖,进一步提高遂昌茶产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三是顺应消费需求,继续抢抓全国茶叶市场从“名茶”到“民茶”理性回归的机遇,大力实施 “走出去”战略,搭建线上、线下多元营销网络,一方面积极组织与鼓励茶商、茶农到京、沪、杭等大中城市及茶叶主销区开设遂昌茶叶销售窗口或门市部,使遂昌茶叶走出山门与销区直接见面。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电商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深入推进以茶叶电子商务为主导的县域电商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抖音、微信等新媒体,推广社交电商、直播电商、自营电商、平台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
六、深入挖掘茶文化,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县茶文化研究会开发、挖掘茶文化资源,大力推进茶文化和茶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茶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提升产业竞争软实力。按照有关规定举办不同形式、丰富多彩、地方风情浓郁的茶旅融合文化活动,支持建设一批具有浓郁茶文化特色的茶艺馆、茶博物馆、茶体验店等。继续开展“龙谷茶制茶大赛”,传承遂昌茶传统技艺。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借力遂昌从山水观光游转向大力发展休闲养生度假游的转型之机,依托“柘里茶香”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结合生态茶园建设完善茶园道路等基础设施,开展茶旅文化基地建设。结合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和违章建筑整治利用,打造景观小品,建设汤沐园(云梦年华)养生(老)中心,改造“十里茶香茶文化一条街”,打造一批融合茶叶采摘、加工、品尝体验与民俗风情于一体的茶旅精品项目,初步实现茶园变景点、景点进茶园,强化一产基础建设、带动二产加工流通,融合三产休闲服务,“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多元化发展。
当然,目前遂昌茶市场占有份额仍然不高、销售方式比较单一,“龙谷茶”品牌带动作用尚不强,市场效益不明显,品牌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今后,我们将继续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媒体,加强品牌宣传推介和品牌管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加大产业宣传,努力开拓茶叶市场,进一步健全市场销售网络,努力提升遂昌龙谷茶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真诚感谢您对遂昌茶产业的关注,也希望您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遂昌茶产业发展。
联系人:朱彩虹 联系电话:8521712
遂昌县农业农村局
2024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