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那批订单已经核对处理好了,发往海外的产品已经进入装车阶段,请再跟踪一下。”一大早,浙江永上特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上特材)总经理方德伟就通过企业私人定制的用易APP核对了几笔订单,并向相关负责人部署了工作。但未休息片刻,他的手机上又蹦出几条待办信息。
“进入三季度以来,基本都是订单追着我们跑,目前所有生产线均满负荷运转,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生产进度。”方德伟介绍说,去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后,公司国内外业务量明显增多,按当前趋势估算,2024年产值有望达到5.5亿元。
永上特材前身创立于1993年,专注不锈钢制造已有三十载,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销售不锈钢、超级双相钢、高温耐蚀镍基合金、低温合金、钛及钛合金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核工业、军工、电力、船舶、航空航天等行业,业务更是覆盖韩国、美国、欧洲、南美洲、中东、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8年前仅几十名员工小企业到如今的“小巨人”,永上特材的“脱胎换骨”也非一蹴而就。“说来也巧,刚落地遂昌不久,就赶上了县里智能制造三年攻坚战行动,相关提升内容仿佛是为我们量身打造的。”永上特材董事长邓志坚告诉记者,企业发展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此,他们紧抓契机,成为行动首批签约企业,上下一心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革,致力于以更先进的制造设备和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服务、拓展市场。
“一期项目投入数字化建设硬件软件设备,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ERP、OA、MES系统建设。二期项目于2022年启动,与浙江大学合作,打造一个集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管理、协同化制造、绿色化制造、安全化管控于一体的‘未来工厂’……”对于公司近年来的“大手笔”,几乎每一个老员工都如数家珍,数字化驱动下,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了极大变化:原本靠笔本纪录的出勤、工时现在被系统精确收录;人抬肩扛的工作由机器代劳,安全高效的同时释放了更多人力;操作工身份一转成为技术员,通过设备运维、参数设定让生产井然有序……
走进永上特材智慧工厂控制间,显示屏上,材料消耗、车间员工结构实时上报,各工序产量汇总、合同发货预警等信息一目了然,通过全流程监控,管理者还可以同步掌控产品流转、安全作业以及工区生产力是否饱和等情况,以判断是否进行劳动资源再次分配和生产布局优化。
“以往产品经过称重后,要花费几天时间由人工进行数据采集、核对、归档等,效率低,还极易出错。”公司生产总监郑榜说,车间配备“数字大脑”后,数据直接由系统录入,进而服务后续的检测、质保、打包发运等环节,不出几个小时便能完成。据粗略估计,企业自启用ERP、MES系统后,单单轧线的生产效率就提高了30%以上。
陆续淘汰了旧式冷轧机、冷拔机、涡流检测设备,新引进无线传输旋转式超声波涡流自动检测设备、智能控制钢管固溶炉、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系统……产量、规模持续走高的同时,永上特材的“科技范”也越来越足。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驱动力,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行业话语权,这几年,永上特材还专门成立了特材研究所,积极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等名校大院开展技术合作,在新材料、新产品研发,专利申请,工艺改进上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以全方位合作共赢的模式引领国产不锈钢走向高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7年至今,永上特材相继开发了超级奥氏体钢管、尿素级不锈钢管、高硅钢、钛合金管件等新型产品,不仅完美替代了进口产品,更有力填补了领域空白,改变了我国对相关材料长期依赖国际市场的情况。先后参与制定15项国家标准、10余项行业标准,拥有3项发明专利、3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及多项软著专利……科技创新路上,永上高歌猛进、斩获颇丰。
“无论是什么产品,只要产出并发运出去,就已打上了‘永上’的烙印,它的质量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石。”邓志坚说,今后,永上特材将继续秉承“永远向上,义利并举”宗旨,深入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全面严格规范迈进,全力打造遂昌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