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走几步路就能打球,还能带孩子来看书‘充电’,日子比以前有意思多了!”在我县黄沙腰镇综合文化站的羽毛球场上,黄沙腰村村民巫樟华边擦着汗边对记者说。
这样的场景,正是遂昌县近年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生动缩影,通过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文化服务从“稀罕事”变成了“日常景”。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优化提升工作,以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文化礼堂为中心,针对性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作,完成全县所有公共文化服务场地免费开放,并建成95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和覆盖面,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如今,一个个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文化空间,已成为遂昌城乡的文化新地标,让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充盈。
走进黄沙腰镇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综合文化站三楼的民俗陈列馆。展区内,竹编篮子、木制水桶、老式电话等120余件传统生产生活用具有序陈列着。“这是制作黄沙腰番薯干的传统工具,它见证了村里几代人制作番薯干的岁月,如今成了孩子们了解农耕文化的‘活教材’。”黄沙腰村文化管理员巫丽芳指着一套特殊的工具介绍。
“2019年,村里建成了综合文化站,不仅配备了会议室、图书阅览室,还设置了乡村展示厅,极大丰富了‘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服务内容。”巫丽芳告诉记者,得益于“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建设完善,2024年,村里已举办活动119场,服务群众32700余人次,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而在三仁畲族乡,“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则充满民族特色。记者看到,综合文化站的图书馆点缀着精美的畲族彩带装饰,阅读空间既充满书香又洋溢着民族韵味。综合文化站楼下的文化礼堂则完全采用了畲族风格设计,舞台上是畲族凤凰图腾,礼堂内正在举办摄影展,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观赏。
“我们这里最大的特色就是将公共文化服务与畲族传统文化相结合。”三仁畲族乡高碧街村文化管理员翁爱连告诉记者,他们会定期举办畲语教学、畲族舞蹈培训等特色活动,很受群众欢迎。同时,他们还推出“文化点单”服务,根据群众需求动态调整活动内容,让传统文化传承更接地气。
“逢年过节,这里就会举办演出和活动,我们在这里既能学到东西,又能交到朋友。这样的好地方,我们打心眼里喜欢。”三仁畲族乡高碧街村村民雷茶英笑着说。
据了解,2024年,该乡“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共举办畲歌会、农技培训等文化活动超过360余场,是当地畲汉群众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2022年至今,除了95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我们还在全县范围内打造了7个城市书房、4个文旅驿站和11个乡村博物馆。2024年还新增了5家省一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极大地夯实了我县的文化阵地,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文化服务。”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艺术科科长麻乐安说,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探索新场景,推动文化设施从“标准化”向“特色化”转型,文化服务从“普惠性”向“精准化”升级,进一步激活乡村文化活力,让文化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群众生活的精神滋养。
记者手记:从羽毛球场的欢笑声到畲语课堂的琅琅书声,遂昌用“15分钟”丈量出文化惠民的温度。当文化空间成为村民“愿意来、待得住、还想来”的精神家园,乡村振兴便有了更深厚的底气。这里的每一处场馆不仅是物理坐标,更是情感纽带,链接着传统与现代,滋养着城乡共有的文化基因。